<
    答:诈降的事,有。但是苦肉的事,那是真没有。《三国演义》的苦肉计,属于盗版,从哪里盗的版?盗的是周鲂诈降曹休一事。周鲂的诈降计,将在讲陆逊时详细讲到,这里就不啰唆了。

    问:庞统是否进献过连环计?

    答:这事儿也真没有。曹军船只之所以首尾相连挤在一起,不是因为上了环,而是有四点另外的原因:一是载运二十多万人马的船只太多;二是驾船技术太差;三是赤壁江面陡然变窄;四是遭遇到周瑜阻击而造成障碍难以快速通过。就好比一条高速公路,本来车辆就多,驾车者都是二把刀,三车道又陡然变成两车道,前方再遭遇车祸,那还免得了连环追尾大塞车吗?肯定免不了嘛。

    赤壁大战是古代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周瑜选择有利的决战地点,针对实际测试出来的敌人弱点,利用特殊的气象条件,采用有利的火攻战术,还挑选了正确的执行火攻人选,所以取得了辉煌的成功。他的用兵特色,总结起来是三个“知”字,即知天、知地、知人。周瑜完全做到了“三知”。反观曹操,是首次到赤壁,首次与孙吴水军作战,对此地的天文、地理以及敌方的水面战斗力,完全是“三不知”。因此,五十四岁的老江湖曹操,就惨败在三十四岁的周瑜手下。

    赤壁大败,曹操败退回到北方,留下大将曹仁坚守要塞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周瑜乘胜向西推进,开始发动江陵大战。江陵大战的实质,是赤壁之战的扩展和延伸。那么周瑜在他生命历程中的最后一次重要战役中,还会有怎样的才能表演呢?

    周瑜到达江陵,再次发挥“一慢两快”的用兵特色。他先在南岸安营扎寨,观察北岸江陵的敌情。水战是交过手了,但是对方陆地作战的本事如何,也必须先上手试探试探。在何处试探呢?此时骁将甘宁前来献计,进攻江陵上游约三百里的敌军要塞夷陵县(今湖北省宜昌市),如果测试得手,还可以对江陵形成两面夹攻之势。

    谁提出最佳建议,谁就是最佳人选,这也是赤壁之战使用黄盖的原因。周瑜立即委派甘宁前往。甘宁一到夷陵就拿下城池,迫使曹仁急派援军围攻甘宁。临机应变极快的周瑜,又采用吕蒙的计策,留下凌统镇守大营,亲率一半主力,对夷陵的曹军实施反包围,大获全胜。此时的周瑜心中有了底,回转大营就集中精兵数万,对江陵发起强攻。他本人带头冲锋,被流矢射中右胸,依然坚持巡视军营,鼓舞部下,不仅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也不下火线。经过一年多苦战,建安十四年(209)终于攻克江陵,从而将孙吴控制的长江大通道,从下游一直贯通到中游的三峡东端。

    第二年,周瑜到下游见孙权,建议西进三峡攻取益州。孙权批准他回江陵做准备,不幸在回程中,病死在长江边上的巴丘山(在今湖南省岳阳市),年仅三十六虚岁。十年前孙策被刺身亡,大乔变成寡妇。现今妹妹小乔,不幸又变成寡妇。不久,孙权的妹妹也要与夫君刘备分道扬镳。江东三位名媛,全都红颜薄命,真是令人唏嘘不已。

    令人唏嘘的事儿,还有周瑜后代的下场。史书记载,周瑜有两个儿子。长子周循,娶了孙权的女儿为妻,这位驸马爷颇有乃父的风范,是个人才,可惜死得太早。周循一死,周家光大门楣的希望,就寄托在小儿子周胤身上。他刚刚成人,就娶了孙权家族的女子为媳妇儿,当将领,封侯爵,优厚待遇样样有。但是很可惜,他又很不成器:胡作非为,劣迹斑斑,甚至连孙权的告诫也当作耳边风,屡教不改。《三国志》卷五十四《周瑜传》记载说,当时孙权很是生气,说他是“酗淫自恣,前后告谕,曾无悛改”。罪行累累,孙权也无法为他遮掩,忍痛给他一个流放边远之地的惩处,意图是“且欲苦之,使自知耳”,希望能够用艰苦环境来迫使他改过自新。可惜他还没有改掉毛病成为新人,就在流放之地病死了。父亲是扬名天下的全军主帅,母亲是国色天香的绝代美人、孙权大嫂的小妹,如此高贵的家庭出身,如此优裕的生活环境,却出了这样一个不成器的儿子,令人唏嘘之余,也令人深思。

    令人唏嘘的事儿还不止这一件。周瑜死后,他的遗体从巴丘运回当时孙吴的政治中心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孙权亲自从吴县启程,前往上游的芜湖(今安徽省芜湖市),迎接周瑜的灵柩,并且在吴县以异常隆重的礼仪,办理周瑜的丧事。那么千里迢迢,从巴丘主持护送周瑜遗体回来的是谁呢?此人就是周瑜生前的下属,大名鼎鼎的凤雏先生庞统。你会有疑问了,庞统和诸葛亮,不是刘备手下的军师吗?他怎么成了周瑜的下属了?其实,庞统为刘备效力,那是后来的事。周瑜攻占江陵之后,曾经兼任这里的南郡太守,而庞统当时就在郡政府里面担任官职,所以周瑜就成为庞统的顶头上司了。庞统为何会在这里当官呢?原来,那时候州郡县三级地方政府中的公务官员,照例是由行政长官自行任命,而且是从本地的人才中进行选拔。庞统是哪里的人?是南郡下属襄阳县的人,所以他在南郡的郡政府当官是理所当然的事。他的职务正式名称叫做功曹史,简称功曹。功曹的职责,一是管总务,二是管人事,相当于现今总务主任兼人力资源部主管。郡太守的丧事,正是总务和人事的范围,所以庞统也就成了周瑜灵柩的护送人。周瑜和庞统,当然都是英才,绝对的英才。然而令人唏嘘的是,英才往往早逝。就在周瑜去世四年之后,转而为刘备效力的庞统,也在益州进攻雒县(今四川省广汉市)的战斗中英勇捐躯。两人死亡的年龄,竟然完全相同,都是三十六虚岁;而且两人之死,都与弓箭相关。周瑜是因为右胸中箭,严重损害健康而死,庞统则是中箭之后当场身亡,这种巧合实在罕见之至。

    周瑜的生命结束了,对他应当怎样评价呢?

    其一,他的军事生涯从二十一岁起,至三十六岁止,十五年间作战多次,从未失败,堪称三国罕见的“常胜将军”。特别是赤壁之战,以三万之众迎战二十多万敌军,以一当十取得完胜,更是罕见的经典战例。

    其二,他生命最后三年间,连续取得江夏、赤壁、江陵三大战的胜利,促成了三分鼎立历史格局的初步形成。将其辉煌战功、重大影响合而观之,可以推选他为孙吴名将的第一名。再结合其完美的人品,以及对国家所起的脊梁作用,可以评为三国完美型名将的总冠军。

    纵观周瑜的一生,“完美”一词,堪称是他的主旋律。但是,他虽然品格很完美,婚姻很完美,事业很完美,地位更是完美,却非常之可惜,出了一个很不完美的儿子。古语云:“天道忌盛满。”看来父母这一辈,在努力创造自身完美的同时,一定要尽早留意下一辈的完美问题,而且必须要特别上心;而下一辈是否能够继续走向完美,最关键的因素,还不在父母一辈为其提供的物质生活,是否在舒适和豪华上达到了极致,而在于为其提供的人格教育,是否在正直和善良上出现了缺失。现今在下一辈身上发生,并且令人惋惜不已的事例,真的是太多了!这正是:

    完美家庭须谨慎,从来福祸两相随。

    关于周瑜就讲到这里。下面要讲孙吴主帅型名将的第二名——吕蒙。

    主帅型名将第二名——吕蒙

    这位名将,是当上了主帅的少年娃娃兵,也是虎将关羽的致命克星,还是读书学习的标兵模范,同我们熟悉的成语“刮目相看”“吴下阿蒙”有密切关系……

    一 军界新锐

    本节讲的这位名将,是当上了主帅的少年娃娃兵,也是虎将关羽的致命克星,还是读书学习的标兵模范,同我们熟悉的成语“刮目相看”“吴下阿蒙”有着密切关系,在名将之中有资格获得最佳读书充电金奖。他就是继周瑜之后,孙吴的另一位优秀主帅吕蒙。吕蒙二十多年的漫长军事生涯,分为前后两部分,本节先讲他的前半部分。前半部分又有两个主旋律:一个是身份的改变和提升,从底层的娃娃兵,变成了新锐的将军;另一个是素质的改变和提升,从莽撞的愣头青,变成了智勇的精英。他是怎样完成这两个“改变和提升”的呢?

    吕蒙,字子明,汝南郡富陂县人氏(今安徽省阜南县)。家庭出身贫寒低贱,早年的日子过得极其艰难。少年时他就投靠已经出嫁的姐姐。姐夫名叫邓当,在孙策手下当一般将领。当兵吃粮,是穷人家孩子的常见出路。吕蒙决心要当兵,自力更生。十五六岁时就偷偷跟在队伍后面,冲锋杀敌。正在沙场血战的邓当,连忙阻止他,他却依然冲杀不止。幸好打了胜仗,不然他就可能少年捐躯了。

    《三国志》卷五十四《吕蒙传》记载说,邓当回家就向吕蒙老妈告状。老妈要收拾他,吕蒙赶忙说:“贫贱难可居,脱误有功,富贵可致。且不探虎穴,焉得虎子?”贫贱生活难以忍受,万一碰巧立下战功,就可求得富贵。打仗确实是很危险,但是不探虎穴,怎么抓得到老虎崽子啊!他老妈听了伤心不已,同意儿子去跟姐夫上战场,奔自己的出路。

    邓当的分队有个管事,看到吕蒙一本正经来操练,当面嘲笑吕蒙。他以为吕蒙弱小,挨欺负也得忍着。哪知道此时的吕蒙,愣头青一个。当场抽出佩刀,几刀将其砍死。出了人命,吕蒙开始害怕了,因为擅自杀人,按照军法要偿命。然而结果出人意料,他没受任何惩罚。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军中一个叫袁雄的前辈,去向孙策求情。孙策一听小小少年脾气倒不小,便叫吕蒙来问话。一问话,便舍不得杀他了。只比他大三岁的孙策,正在策划打回老家江东开创基业,急需兵员,像吕蒙这样有志当兵,而且性情刚烈又适合当兵的家伙,哪里舍得杀他?不仅没有杀,还将吕蒙安插在身边当卫兵。

    东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孙策南渡长江,打回老家江东。十八岁的吕蒙随从前往。几年之后,他姐夫邓当去世,其职务由吕蒙接任,正式官衔叫做别部司马。于是,吕蒙实现了身份上的第一步提升,从士兵升到军官。

    五年后即建安五年(200),孙策被刺身亡,孙权成为江东新主。新主上台,吕蒙的日子不好过了。为什么呢?新主上台三把火,宣布整编军队,提高战斗力,凡是兵力较少而使用不多的小分队,一律合并改组。吕蒙的分队不幸属于整编对象,于是前途变得很可怕,那就是面临下岗。不要以为当今才有下岗,古人照样要面临下岗。

    下岗,吕蒙万难接受。他从军卖命,为的就是谋求富贵。而在孙吴军队当军官,更是谋求富贵的最佳捷径。为什么呢?玄机在于,孙吴实行了一种特殊的军队制度,后世学者称为“领兵制”。简要来说,领兵将领与他的部下之间,具有强烈的依附关系;不仅因为部下长期跟随他,部下的妻室儿女家属长期随军驻防,子弟成年后也继续在这支军队当兵;更为重要的是,军队除了作战之外,还能够从事经济活动来创收,收入由将领支配。因此,孙吴将领手下的军队,一半是国家的武装力量,另一半则很像是由将领个人承包的产业公司。

    好不容易才有了自己承包的产业公司,虽然规模还不大,但也不能拱手让人。吕蒙坐下来,静心思考对策:新领导此番整编,目的是要提高军队的战斗力;而决定战斗力的基本因素,是数量和质量。数量没办法马上增多,但是质量却还有应急办法可想,于是吕蒙想出一条对策来。这是什么对策呢?

    这一日,孙权亲自来到检阅场,视察列入裁撤对象的部队。其他各支队伍,早已是军心涣散训练停滞,所以上得场来,精神萎靡动作稀松,看得孙权心头直冒火。但是,吕蒙的分队一出场,孙权顿时眼睛一亮:只见数百人马,清一色崭新的绛红色军装,黑色的行縢,也就是绑腿,军容先就焕然不同。雄赳赳气昂昂进场之后,随即整齐有序,演练各种阵势,进攻后退,变化多端,精神饱满,吼声震天,看得孙权眉开眼笑,好不喜欢。《三国志·吕蒙传》对此记载说:“蒙阴赊贳,为兵作绛衣行縢。及简日,陈列赫然,兵人练习,权见之大悦,增其兵。”原来,吕蒙自掏腰包,又借了一大笔债,将部下的军装全部更换一新。他的部下本来就没有荒废训练,穿上新装更是士气高涨。视察一结束,孙权就宣布,吕蒙的分队依旧保留,而且还将其他被裁撤的军队,分出一部分合并到吕蒙的名下。这样一来,他不仅没有下岗,手下产业公司的规模还扩大了。

    如果说,当初因为没有杀吕蒙,孙策算是他的再生父母;那么现今孙权没有裁撤吕蒙,就算是他的衣食父母了。受到双重的父母恩,所以吕蒙从此对孙吴政权忠心耿耿,舍命报答,也就很可理解了。在接下来的一系列战役中,他都有上佳的表现,因而得以升任偏将军,兼任庐江郡太守,这就在身份上进入了孙吴中级将领的行列。

    偏将军是什么官呢?当时的军官,大体分为中低级和高级两大类。中低级的,多以“某某都尉”“某某校尉”“某某中郎将”来命名,名目相当复杂。高级军官,则称“某将军”或“某某将军”,军阶高低的区分,是“将军”前面的修饰语。在三国前期,还沿袭东汉旧制,最高是“大将军”,最低是“偏将军”和“裨将军”。吕蒙的偏将军,正是高级军官中的最低等,所以只能算是中级将领。

    以上所说,是吕蒙身份上的改变和提升。如果与此同时,他没有完成素质上的改变和提升,即使他再忠心耿耿,再拼命报答,也只能是孙吴众多普通将领中的一员,而不能异军突起,成为孙吴的又一名出色主帅。

    他为何能完成素质的改变和提升呢?秘诀就一条,勤奋不懈地读书充电。是谁勉励和指导他完成这一点的呢?是比他还年轻四岁的孙权。

    原来,孙权曾经在众多将领中,物色培养对象,选中了吕蒙和蒋钦,然后指示说:“你们现今掌权统兵,应当努力增长学问,从而开阔眼界、增长智慧。”这时的吕蒙,还没有完全脱离愣头青的原生态,根本不明白增长学问的重要,就随随便便回答道:“军务实在太忙了,没有空闲时间来读书啊!”

    孙权的脸色立刻变得严肃起来,说了一段至今读来还发人深省的话,这段话记录在《三国志》卷五十四《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中:“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勖邪!”

    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我哪里是要你们熟读儒经去当太学的博士教官啊?而是要求你们涉猎书籍了解过去的重大事件呀!你说公务多,比得上我多吗?我在少年时代就读过《诗经》《尚书》《礼记》《左传》《国语》,只是没有读深奥的《易经》。到了掌权管事之后,又专门读了《史记》《汉书》《东观汉记》这三部史书,还有各家的兵法,深感大有收获。你们性格开朗,悟性又好,努力学习必定会得到提升,怎能推辞不做呢!赶紧去阅读《孙子兵法》《六韬》《左传》《国语》《史记》《汉书》和《东观汉记》。连曹孟德都说他自己是“老而好学”,你们怎能不勉励自己努力上进啊!

    孙权谆谆教导吕蒙的这段话,此前虽然多次有人提到,但是大都没有加以深入的探究。其实,这段话不仅对吕蒙本人的提升很关键,也对我们深入全面了解三国的历史文化非常重要。其中暗藏的玄机,值得好好破解和领略一番。那么玄机在何处?“三国探客”告诉你。

    玄机之一,孙权能把江东基业做大做强,靠的是什么?是人才、智谋,还是武功呢?其实说到底,靠的是学习!你看,孙权自己率先垂范,而且督促重要将领读书充电,大有将孙吴建设成学习型政权的模样。君臣素质全面提升,才能吸引人才,产生智谋,最后取得辉煌武功。因此,学习才是真正具有根本性质的法宝。

    玄机之二,是什么因素促使孙权这样做呢?竞争压力啊。曹操年纪老经验多,地盘大力量强,都还“老而好学”孜孜不倦,我们要是不迎头赶上,将来肯定要吃这个老学习模范的大亏。孙权有压力,压力还很大,所以把这件事抓得很紧。抓紧时间读书充电,曹操是如此,他的儿子曹丕也是如此。《三国志》卷二《文帝纪》裴松之注引《典论·自叙》中,记载曹丕自己的话说:“余是以少诵《诗》《论》,及长而备历五经、四部,《史》《汉》、诸子百家之言,靡不毕览。”还有刘备也是如此,他临终前就谆谆嘱咐刘禅:“可读《汉书》《礼记》,闲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这段话见于《三国志》卷三十二《先主传》裴松之注引《诸葛亮集》。当然,诸葛亮也是如此:“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这段话见于《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魏略》。总之,三国的君臣,在沙场血战的同时,又抓紧时间读书充电,在这方面展示出强烈的竞争态势。因此,三国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学习的竞争。而从实际的效果来看,读书充电的佼佼者,如孙权、曹操、刘备,最终都成为三国的胜利者;完全不读书充电者,如董卓、吕布,即便曾经一度控制朝廷大权,最终还是成为死于非命的失败者。

    玄机之三,读书读什么书?“知识就是力量”虽然是名言,但是,用什么知识来充电,却是关系到充电是否成功的关键。知识如海,生命有限。漫无目标地读书,对闲人是享受,对忙人则是奢侈。所以事务繁忙者,必须精心选择自己急需的知识来充电。孙权亲自为吕蒙选择了七部书,其中《孙子兵法》《六韬》属于兵书,《左传》《国语》《史记》《汉书》和《东观汉记》属于史书,史书占的分量最重。五部史书中,《左传》和《国语》主要记载春秋时期历史(后者始于西周末年),《史记》记载从上古轩辕黄帝至西汉武帝的历史,《汉书》记载西汉历史,《东观汉记》记载东汉历史。五部史书相互衔接和补充,形成了完整的历史画卷。统兵打仗的将领,读兵书那是本分,为何还要读史书?玄机在于,军事是政治的工具,所以优秀将领必须分辨政治风云;军事又是群体的行为,所以优秀将领又必须协调人际关系。在古代,集中记载政治风云和人际关系的教科书,首先就是史书。《史记》《汉书》也在曹丕阅读的书目中,刘备为刘禅开列的首选书也是《汉书》。真是应了那句话:英雄所见略同。

    玄机之四,书要怎么读?你会说,这个问题太小儿科,谁不会读书啊!其实不然,读书方法不是小儿科,而是涉及教育体制的大问题。我们常说应试教育,其实搞应试教育的老祖宗,就是孙权和吕蒙出生的东汉。东汉的人才选拔,以儒经考试为中心,孝廉、茂才为主要科目。孝廉由各郡行政长官,按照每二十万人口举一人的比例进行,以品德的孝顺廉洁为标准。茂才由每州的行政长官每年举荐一人,以才能突出为标准。东汉全国在册人口将近五千万,按照上述比例计算,每年推选孝廉在二百五十人左右。而全国十三州,每年推选的茂才总数不过十三人。所以人才选拔,以孝廉为主体。入选的孝廉,要到京城洛阳参加考试,合格就能当官。考试考什么?考的是儒家经典。从众多儒经中,任意抽取一段,要求考生进行阐释和发挥。如果对儒经不能读得滚瓜烂熟,就会交白卷。于是,把儒家经典熟读精读,就成为读书人必须听从的指挥棒。读得熟,读得精,才能应付考试,才能当官发财。至于这些知识对素质的提高,对能力的培养有没有用,那就不管了。这样的教育体制,不正是典型的应试教育吗?

    明白了以上时代背景,再来看孙权在读书方法上的指点,玄机就容易破解了。他不要吕蒙熟读儒经,就是不走应试教育的老路。什么是新路?根据本职工作的实际需要,广泛涉猎史书,了解历史大事,开阔眼界增长智慧就是新路。涉猎虽然广泛,了解却有重点,这是高效率的实用性读书方法;围绕的中心是开启眼界增长智慧,这更是突破应试教育体制的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了。

    走新路的还有诸葛亮。上面说他在荆州与石韬、徐庶、孟建一起游学。三人读书“务于精熟”,还在走应试教育的老路。唯有他读书是“观其大略”,即只选读有用的精华,与孙权的主张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就又应了那句话:英雄所见略同。

    孔明日后的隆中对策,展现出非凡的大局观,赤壁之战时,又提出联吴抗曹的大谋略,都得益于这种素质和能力的教育。现今吕蒙受到孙权如此的勉励和督促,他收到的效果究竟如何呢?

    吕蒙收到的效果究竟如何,鲁肃的亲身感受就能说明问题。这个故事也记载在《三国志》卷五十四《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中。

    那是东汉献帝建安十五年(210),鲁肃西上荆州,途中路过寻阳(今湖北省武穴市)。寻阳要塞的守将不是他人,正是吕蒙。鲁肃以往在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见过吕蒙,当时的印象是一勇之夫。心存轻视的鲁肃,官位又比对方高,所以不愿去拜访。经部属劝说,鲁肃勉强停船,上岸去见了一面。不料一交谈,吕蒙的学问见识,连自负渊博的鲁肃也相形见绌。鲁肃大为惊叹,不禁拍着吕蒙的背,由衷赞叹道:“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我还以为贤弟只有武勇战略而已,谁知今日学识精到广博,已不再是当初在吴下见到的那个阿蒙了 !

    吕蒙笑答道:“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当下二人畅谈至夜深。吕蒙认为鲁肃如今镇守的陆口(在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与上游的关羽接壤,其人骁雄异常,很难相处,便为鲁肃拟就三条应对之策。鲁肃佩服之至,于是按照当时好友之间的礼节,登堂入室拜见吕蒙的老母,从此二人结为至交。这就是成语“刮目相看”的由来。

    鲁肃与吕蒙的这段故事,大家都知道。但是这中间透露出的玄机和信息,却未必都能领会。首先,是他们二位的亲密关系。其实在当时,不同姓的平辈男性,只要友谊深厚,都能以兄弟相称,并不需要所谓的桃园结义焚香拜神的仪式。而是否具有兄弟一般情分的重要标志,就是能否进入对方家庭隐秘的内堂,面见对方的女眷(母亲或是妻子,特别是母亲)。鲁肃是“遂拜蒙母”,见于《三国志》卷五十四《吕蒙传》;而周瑜当初与孙策也是“升堂拜母”,见于《三国志》卷五十四《周瑜传》。可见结为异姓兄弟,拜还是要拜的,只不过不是拜天地神灵,而是拜见对方的母亲。其次,是他们二位的优良作风。当时鲁肃是孙吴全军的主帅,吕蒙则是君主孙权重点培养的新生代将领。他们二位在一起,完全有条件搞大吃大喝,腐化堕落,或者搞拉帮结派,合伙谋私。但是他们对不良风气说不,而是在读书充电上相互激励,在素质提升上彼此欣赏,作风很正派,品位很高尚。他们没有虚度自己的光阴,不枉自来人间一遭。他们留下的,是美名和英名,而不是恶名和骂名。古人如此这般的道德风范,真是值得我们好生学习啊!

    不久鲁肃便向孙权报告此事,孙权听了大为感慨:“好学难得,身居要职依然好学,那就更难得了 !”正是因为这一番话,几年后鲁肃病故,孙权任命吕蒙接替鲁肃,使吕蒙成为孙吴又一位杰出主帅。孙吴的前三位主帅,周瑜去世前,推荐鲁肃接替自己;鲁肃在任时,又大力为吕蒙开路。这种相互鼓励上进,彼此欣赏推举,毫不相互嫉妒的品格光辉,正是孙吴前期兴旺发达的关键性因素,更是值得我们效法的好榜样。世间上有好多事情,都是因为相互嫉妒,大搞窝里斗,最后弄成一团糟,既损人也不利己,令人感慨啊!

    吕蒙在战场上的实际表现,就更能说明问题了。史书记载,他在发愤读书之后不久,就做出了一件后来影响淮南战局的项目策划。什么项目呢?就是建立濡须水口的军事壁垒,当时叫做濡须坞。那濡须水,是长江北岸的一条支流,北通巢湖,南通长江,在今安徽省含山县西南,是裕溪河的北段。建安十七年(212)冬天,曹操出动十多万大军,号称四十万,准备取道濡须水,南下长江进攻孙吴,想要洗雪赤壁败逃之耻。孙权召开紧急军事会议,研究对敌策略。一些有勇无谋的将领认为:赤壁之战我方把曹操大军杀得落荒而逃,足见长江之上,我方水军所向无敌;所以我们尽可以等曹操水军进入长江,便可在长江之上一战而歼之。

    但是,吕蒙的意见完全不同。在他看来,用兵之道,贵在变化,不可能一成不变。现今强敌卷土重来,对于长江水战必定会有充分的准备。任随对方进入长江,正是对方求之不得的事。所以最好的应对办法,是抢先在濡须水进入长江的水口处,沿着两岸建造坚固的壁垒,将这条战略通道,牢固控制在我方手中,阻止对方的水军进入长江。时间一久,对方军心沮丧,必定会撤兵退走。

    孙权听了心想:这才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高明之见,也不枉我对他在读书上的一番关心培养了。于是,立即按照吕蒙的方案,配备了一批精兵强将,在濡须水口的两岸,修筑半月形的坚固壁垒,取名为“濡须坞”。坞者,即军事壁垒之意也。

    第二年的正月,曹操的大军抵达巢湖,在巢湖的北岸安营下寨。孙权出动七万大军迎战,以水军列阵南岸,封锁了濡须水;另外以精锐步兵,分里外两重防线,固守濡须坞。部署完毕,孙权持重不战。相持一月有余,曹操在水陆两处皆未得手,眼看军粮将尽,不免有退军之意。

    就在这时,孙权派人送来书信一封。据《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主传》裴松之注引《吴历》记载,书信中有信纸两张:第一张上是八个字:“春水方生,公宜速去。”春天的水大了,您应当赶快走了。第二张上也是八个字:“足下不死,孤不得安。”你老前辈不死,我就得不到安宁。曹操看后哈哈大笑,对部下说:“孙权小儿没有说假话。”于是传令撤军。此时的孙权,依然严阵以待,并不出击。曹操远远看到,对方水面的战船队列整齐,岸上的步军壁垒森严,不禁发出那句流传后世的赞叹:“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权在这场大战中,着实出了一个大彩。但是这八面威风的幕后策划者,却是年轻的军界新锐、读书充电的好模范吕蒙。

    后世讲三国,讲智谋的竞争,讲武力的竞争,却往往忽略了一个关键点,即读书充电的竞争。即便提到了读书充电的竞争,又往往忽略了另一个关键点,即当时的英贤在读书方法上的讲究和重视。在当今的竞争社会,对于读书充电的重要性,可以说是人所共知了。但是,究竟应当如何根据自身的条件和需求,来选择和设计一种最为恰当的读书方法,从而使自己真正获得素质和能力上的有效提升,却不一定都认真动过心思。看了吕蒙的实例,再好好回味一下孙权的叮嘱,或许会有所领悟。这正是:

    素质升华成大器,成功何在细思量。

    要想知道吕蒙如何在国家谋略上展现雄才,请看下节。

    二 谋略峥嵘

    在上一节《军界新锐》中,我们介绍了吕蒙二十六七年军事生涯的前半部分。今天开始涉及后半部分,先讲吕蒙在荆州这个焦点问题上的谋略策划。

    自从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赤壁之战前夕,孙权和刘备两大势力开始接触之后,两者的关系,如同游乐园的过山车一般,经历了一个大起大落的过程;而且这种关系,还与孙吴军队的主帅一一对应。最初二者是被迫联合,成为共同抗击曹操的同盟战友,对应的是第一位主帅周瑜。接着迅速升温,成为相互联姻的火热亲戚,对应的是第二位主帅鲁肃。之后发生巨变,双方大打出手,变成生死对头,对应的是第三位主帅吕蒙。两者关系之所以发生巨变,从而完全改写了荆州的政治格局,其幕后的隐身谋略策划者,正是吕蒙。那么吕蒙为何要做出这一导致双方关系发生巨变的谋略策划?他又做出了怎样的谋略策划呢?本节就来破解其中的谜团和玄机。

    先说第一个问题,吕蒙为何要做出这一导致双方关系发生巨变的谋略策划。在笔者看来,早在吕蒙接替鲁肃担任全军主帅之前,孙刘两家还打得一片火热的时候,他就已经显示出主帅型名将亚军的深谋远虑和责任担当。他敏锐地判断:自己国家在荆州的核心利益,必将受到损害;而损害者不是别人,就是眼下的同盟者刘备。作为一名以捍卫国家核心利益为天职的军人,有责任未雨绸缪,在事先就拟定一套应对变故的谋略策划。那么吕蒙做出如此事关重大的判断和策划,他有依据吗?有的。依据有二:一是历史的旧账,二是现实的威胁。

    历史旧账是什么?“三国探客”告诉你。

    所谓历史的旧账,乃是孙刘两家,在瓜分荆州地盘上的收入和支出。这本旧账的产生根源,在于当时的荆州,是一块十分诱人的大蛋糕,而这一点,是由荆州的经济地理决定的。东汉的行政体制,最初是郡县两级制。到了晚期,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除开附属的西域部分,全国十三州,有上百个郡,上千个县,在册人口将近五千万。其中的荆州,主要地域在今湖北、湖南、河南三省,是一个地域广阔而人口繁盛的大州。下辖七个郡,一百一十七县,在册人口六百零七万,大大超过每州三百八十五万人口的平均值。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北方的黄河中下游,南方的江淮流域和江东,都变成了血火横飞的战场。而地处南方长江中游的荆州,在军政长官刘表的经营之下,则是一块相对安静富庶的乐土,因而包括刘备、诸葛亮等在内的大批精英人物,才会从北方来到荆州避难安身。但是,当上面三大块战场的割据群雄纷纷被剿灭,曹操和孙权成为胜利者之后,荆州的幸福时光也宣告结束,因为这块大蛋糕被两个胜利者盯上了。

    建安十三年(208)上半年,孙权首先出手,向西扩张消灭了刘表的部将黄祖,切割了荆州中部东面的江夏郡。接下来曹操下手更狠,出动二十多万大军,南下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先后切割了荆州北部的南阳郡,中部西面的南郡之后,又掉头向东进攻孙权,爆发了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后,荆州大蛋糕被切成三块:北部的一块,即南阳郡再加南郡北端的襄阳,由曹操继续占有;中部的一块,即南郡和江夏郡,由孙权分享;而南部的一块,即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四个郡,则落入刘备之手。好比一个鸭梨横切成三段:最小的上段归曹操,较大的中段归孙权,最大的下段则归了刘备。

    以投入产出比而言,刘备获得的利润当然最大。此前的他,还在刘表那里当客人,说白了是吃救济,手中完全没有自己的产业。赤壁之战中,又只是敲边鼓的配角。然而他却切下最大的一块,面积超过荆州的一半。但是他不满足,因为自己这块蛋糕虽然最大,却并非最甜。最甜的部分在哪里?就是孙权盘子里的南郡。为什么南郡这块最甜?因为它北面有重镇襄阳扼守汉水,南面有要塞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控制长江,正北是通往京城洛阳的干线大路,向西是进入三峡前往益州的必经水道,在荆州各郡中,其军事价值最大。如果不占据这个交通的大十字口,那么诸葛亮“隆中对”所说的“跨有荆、益”,“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两路夹攻中原的战略设计,就完全无法实现。因此,想办法将南郡拿过来,就成为了刘备和诸葛亮的当务之急。但是,南郡当下是在孙权手中,如何拿过来呢?用武力吗?肯定打不过势头正旺的孙仲谋。想来想去,想出一个成本最低的办法:借。于是,后世常说的“借荆州”就新鲜出炉了。

    借荆州的故事流传很广,但是误会者也很多。有的人以为借荆州,就是借整个荆州的郡县;清朝学者赵翼又走另一个极端,认为这完全是孙吴一方造的大谣。其实,不要说曹操还控制着南阳郡,就是孙权,也一直把江夏郡握在手中,从未出借过。可见“借荆州”,绝对不是借荆州的全部。由于荆州的行政中心一直在南郡,当初刘表在南郡的襄阳,而刘备借到南郡后,也将自己的荆州牧官署设置在南郡的公安和江陵,所以史籍将借南郡一事也称作“借荆州”。

    东汉献帝建安十四年(209)年冬,刘备向汉献帝上了一通表章,推举孙权为车骑将军,兼徐州牧。表面上,是在为孙权捧场;实际上,却是引君入瓮的圈套。原来,徒有虚名的荆州牧刘琦,在这时死了。刘备的算盘是:我既然推举你做了徐州的州牧,不管推荐的表章汉献帝收不收得到,你孙权总要还我的人情,同样推举我当一个州的州牧。如今刘琦新死,你要推举,我就很可能得到荆州牧的官帽。只要有荆州牧的名头,就有借荆州的由头了。孙权果然上当,推举刘备为荆州牧,当作回报。一个捧场是假意,一个回报是真心,这出戏相当好看。

    刘备就任荆州牧,立马提出州牧府官署设在哪里的问题来。刘表当政时是在南郡的襄阳,可是现今襄阳依然在曹操手里,去不了咋办?老孙你帮帮忙,能否在靠近南郡之处借我一小块荒地,好立衙门啊?刘备要借的荒地,叫做油江口,就是油江汇入长江的水口,在江陵城南五十里左右,即现今湖北省公安县。那油江是长江南岸一条支流,发源于武陵郡,向北流入南郡后在不远处注入长江。刘备选择在此设立官署,玄机在于此处已经靠近南郡地界,而且就在南郡的政治中心江陵南边不远,潜在的利用价值很大。至于孙权,认为油江口是一片荒野,刘备在那里掀不起什么风浪,所以很快点头批准。刘备立即前往设置衙门,又把油江口改名为“公安”。公安者,公众相安无事也。意思是请你老孙放心,从此我们大家相安无事了。这就是正式“借荆州”之前的热身。

    不久,刘备就以公安城池实在太狭陋,不能容纳前来投奔的荆州士民,也不适合新婚燕尔的孙夫人居住为由,正式向孙权请求借用南郡。史书上说是“刘表吏士见从北军,多叛来投备,备以周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安民”。初次尝试以碰壁告终,因为遭到周瑜为首的大批臣僚反对。这也难怪,镇守南郡的周瑜,正在谋划由此向西攻取益州,怎能将这块战略要地拱手让给你?再说南郡是周郎艰苦奋战两个年头,先在赤壁恶斗曹操,后在江陵血战曹仁,付出胸部中箭的惨痛代价,硬生生从曹操手里抠下来的。现今一个轻飘飘的“借”字,就要将其拿走,能答应吗?

    但是,看似不可能的事,后来却真的办成了。原因很简单,不幸周郎竟短命,新帅鲁肃上台来。鲁肃认为,眼下主要敌人还是曹操,而刘备是我们的战略伙伴;再说把南郡借给刘备,让刘备在上游帮助我们抵挡曹操,那是好事嘛。在当时,孙吴还是军事性政权,所以军队主帅的意见,对孙权有很大的影响力。于是,刘备如愿以偿,借到南郡,进驻江陵;而原本镇守江陵的鲁肃,则将驻地撤到下游的陆口(在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作为缓冲和补偿,刘备从自己的长沙郡东北部,划出一小块与陆口接壤的地带,让对方在此设立一个汉昌郡,由鲁肃兼任郡太守。这件事,一般人都很少注意和提到。至此,借荆州的演出暂时落幕。

    以上,就是历史的旧账。从账面可以清楚看出:一、整个历史的旧账,都是围绕南郡的借贷问题发生的。二、南郡确实是一笔借贷,而非无偿的赠送。既然是借贷,理应偿还。三、如果刘备赖账不还,借贷变成坏账,那么孙权就是全面亏损。因为赤壁之战和江陵之战,对孙权来说,进账就只有一个南郡;南郡没有了,整个赤壁之战和江陵之战就算是白忙活了。与此相反,充当配角的刘备,却坐得全部胜利果实五个郡,赚得盆满钵满。四、一旦出现坏账,孙权要么认栽,要么只有走武力索赔的途径,别无他法。

    说了历史旧账,再来说现实的威胁。现实威胁产生的根源在哪里?“三国探客”告诉你。

    根源就在于,当时双方地盘之间的分界线,并非相对稳定的疆域线,而这一点,又是由军事地理所决定的。据我研究,三国之间相对稳定的疆域线,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在军事上,对峙双方都难以轻轻松松地逾越;二是即使逾越,也很难长期保持通畅,从而会招致重大挫败。不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就难以稳定,双方将会通过军事冲突的方式进行调整,调整到相对稳定的疆域线的位置。

    比如孙吴和曹魏,相对稳定的疆域线在何处?你会说,小儿科问题嘛,不是在天堑长江上吗?可惜,回答并不完全正确。只要翻开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细心观察即可看出:不论是在长江的下游还是中游,地图中划出的分界线,也就是双方相对稳定的疆域线,都不在长江水道本身的沿线,而是向北岸推进到一百里到三百里之间的陆地沿线。在下游,东起今江苏省泰州市、扬州市以北一百里左右,向西经过安徽省滁州市、巢湖市、庐江县、霍山县南,直到湖北省的麻城市和红安县北。在霍山县南,已深入到长江北岸三百里左右。在中游,是东起湖北省武汉市北面一百里左右,向西经过京山县、钟祥市,直至兴山县北。在京山县,也深入长江北岸三百里之遥。

    为何会这样呢?玄机在于,曹魏的主力兵种是步兵和骑兵,擅长陆地作战,难以跨过长江,把疆域线推进到南岸的陆地之上。魏文帝曹丕就曾经在长江边,望江兴叹,说长江是南方和北方的天然险阻。然而孙吴则不然,是以水军立国,擅长水战。长江不仅不是难以逾越的天堑,反倒是自由扬帆穿梭往来的交通大干线。运用长江进行军事上的集结调动和后勤补给,远比在陆地更为省力、有效和迅速。其结果,便是孙吴跨过长江,把疆域线推进到北岸的陆地之上,使长江完全变成自己所控制的内河。但是,孙吴又不能将疆域线推进到北岸太远,否则,水战和水运的双重优势就会丧失。

    再如曹魏和蜀汉,相对稳定的疆域线在何处?回答是在东西走向的秦岭山脉。秦岭山势陡峭,主峰太白山,海拔高度达三千七百六十七米,不仅东西绵延很长,而且南北纵深也很大,穿越南北的狭窄山谷小路,包括悬空的栈道,长达五百里之遥。不仅行军极其困难,后勤补给更是艰苦万分。正是因为军事地理上的考虑,曹操才会主动放弃汉中盆地,将全军撤回关中,从而将疆域线,从最初的南面米仓山脉,调整到秦岭一线。而后来诸葛亮之所以最终未能北伐成功,关键也在秦岭的阻隔。

    现在来看当时孙、刘两家的分界线,会有什么结论?四个字:脆弱之极。分界大体是在湖北省的钟祥市、潜江市、洪湖市、通城县四点组成的一线,正好位于平坦的江汉平原之上,完全不符合上述两个条件,跨越边界易如反掌,有边界等于没有边界。更不幸的是,边界那边的刘备,建安十五年(210)借得南郡,第二年就以此为跳板,亲自统兵进入益州。再过三年,就把益州这块更大的蛋糕,几乎全部纳入囊中。刘备如虎添翼,实力倍增。留在荆州镇守的关羽,本来就是强势的虎将,如今更加咄咄逼人。与这样的邻居相处,当然会有受威胁的强烈感觉。打个比方,你的邻居人多势众,作风强势霸道不说,还能够轻轻松松破门而入,你会有安全感吗?肯定没有嘛。孙吴所面对的现实威胁,就是在这样的军事地理态势下产生的。

    再说第二个问题:吕蒙做出了怎样的谋略策划。吕蒙的谋略策划,在《三国志·吕蒙传》中有完整的档案记录。他曾秘密向孙权呈了一封奏本,专门针对历史旧账和现实威胁,详细陈述自己的意见:“如果现今让征虏将军孙皎据守南郡,潘璋进驻白帝,由蒋钦带领一万人的机动部队,沿长江上下巡察,敌人出现在哪里就奔赴哪里,而微臣我则为主公向前占据襄阳。像这样进行布置,还担忧曹操什么呢?还依赖关羽什么呢?再说关羽他们君臣,依仗其狡诈和力量,处处反复无常,怎么能将他们当作真心的好朋友啊!现今关羽之所以没有立即向东侵犯我们的辖境,原因就在于主公您无比圣明,我们这些将领还在世啊。如今不趁我们强壮时打他们的主意,一旦我们死了,要想再施展力量,还可能吗?”

    他的意见有五个要点:

    一、坚决反对以往鲁肃的主张,即出借南郡,让刘备从西面帮助对抗曹操;

    二、反对的理由是,刘备君臣为人狡诈,反复无常,并非我们真诚可靠的朋友;

    三、预料将来对方必定会向东入侵我方,变为强敌,因而我们更不能养痈遗患;

    四、趁我方现今力量强壮,抢先下手,攻取荆州消灭关羽;

    五、消灭了关羽,按照我提出的兵力部署,也完全能够独立对抗曹操。

    显而易见,吕蒙是对孙吴未来的势力扩张,提出了一整套新的谋略策划。孙权虽然非常欣赏,但是对于势力发展的战略方向,究竟是选在正西面长江中游的荆州,还在正北面长江下游的北岸,即曹操控制的徐州(主要地域在今山东、江苏省),还有所犹豫。吕蒙又向孙权分析利弊说:“而今曹操远在河北,新近攻灭了袁绍儿子们的势力,正忙着安定幽州、冀州,没有时间东顾徐州。徐州的曹操守军,听说实力也不值得一提。因此,前往进攻,自然可以顺利拿下。但是,徐州那里的地形,乃是平坦通畅的陆地,正适合曹操骁勇骑兵的驰骋。主公您今天得到徐州,后天曹操必定要来拼死争夺;即便使用七八万人去防守,依然不能完全放心。还不如将主攻方向定在西面关羽所在的荆州,攻占荆州之后,完全掌控长江,势力就非常开阔壮大了!”

    吕蒙的这一番峥嵘谋略,为孙权彻底解决历史旧账和现实威胁这两大难题,提供了全新的、明确的、周密的、有充分说服力的、可操作性也很强的一揽子办法。智商同样不低的孙权,觉得深得我心,于是决心下定,将战略发展方向锁定在荆州。因此,孙刘两家关系发生巨变,吕蒙完全称得上是幕后隐身的谋略策划者。

    接下来发生的两件事,使孙权更加认同了吕蒙对于刘备君臣为人狡诈,反复无常,并非真诚可靠朋友的判断,从而促使他将决心付诸行动。这是两件什么事呢?

    第一件事,是讨债遭到忽悠。原来,建安二十年(215),孙权听说刘备已经将占领益州之后,就派遣诸葛亮的大哥诸葛瑾,作为特使,前往益州的政治中心成都,讨要历史的旧债。不料千里迢迢,只讨回来刘备轻飘飘的三句回答:“我正在打西北方凉州的主意,等打下凉州,就把荆州全部地盘都给你们嘛!”刘备的回答,用现今的话来形容,叫做侮辱对方的智商。当时的凉州,主要地域在今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刘备当时所控制的益州大部分地区,不仅距离遥远,中间还隔着一个曹操控制之下的汉中郡(治所在今陕西省汉中市)。很明显,这是托词和敷衍,对方赖债了,旧账果然变成了坏账。

    第二件事,是索赔遭到拒绝。既然对方不归还至关重要的南郡,那么就用靠近孙权一方的另外三个郡,长沙、零陵、桂阳(治所分别在今湖南省长沙市、永州市、郴州市),来赔偿损失好了。于是,孙权任命了这三个郡的行政官员,派遣他们前去接管政权。谁知这批倒霉的官员,遭到了关羽的暴力驱逐,连衙门都没有看到,就集体下岗了。

    讨债遭忽悠,索赔又遭拒绝,赤壁之战的胜利成果全部被对方占有,核心利益受到如此严重的损害,孙权当然要奋起捍卫。由谁统兵去捍卫?由谁执行这一任务呢?还是使用当初周瑜的办法,谁提出最佳谋略策划,谁就是最佳人选!于是他命令吕蒙立即调集精锐兵马,按照既定的谋略策划,开始在荆州大动刀兵。

    策划袭杀关羽夺取荆州,是三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对于吕蒙此举,曾经有人认为是背信弃义。吕蒙如果死而有知,他肯定会反驳说:要论背信弃义,那也是对方赖债不还在先,损害我们国家核心利益在先,你们为何又不指责呢?其实古往今来,小者如人与人之间相处,大者如国与国之间相处,彼此照顾对方的核心利益,这是一条基本的准则。明白并且践行这一点,相处就会很容易;不明白也不践行这一点,相处就会很困难。荆州之争给我们的深刻启示,就是世间上没有空空洞洞的信用道义,只有切切实实的平等尊重。这正是:

    核心利益须尊重,相处双方第一条。

    要想知道吕蒙如何用实际行动来捍卫国家的核心利益,请看下节。

    三 鏖战荆州

    今天继续讲吕蒙。在上一节里,我们介绍了吕蒙军事生涯后半部分的谋略策划,属于务虚。本节今天来务实,讲他谋略策划的具体实施,题目是“鏖战荆州”。

    当时的荆州,堪称一片龙争虎斗、风云际会的壮丽图景。此处既是孙吴名将群体实战培养的大基地,也是孙吴名将之花光荣绽放的大舞台。单单是最高一等的主帅型名将,在此领衔奉献精彩表演的,就有大名鼎鼎的周瑜、吕蒙、陆逊三位。周瑜强攻曹操的表演已经结束。接下来上场的吕蒙,将会用五个年头的时间,充分施展身手,演出一场夺占荆州斩杀关羽的大戏。大戏分为两幕:前一幕是暖场的戏码,发生在建安二十年(215),名叫“巧取三郡”;后一幕是主体的戏码,发生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名叫“奇袭荆州”。那么“巧取三郡”是取哪三郡?“奇袭荆州”又是如何奇袭?两者之间为何会间隔四年之久呢?且听笔者细细道来。

    我们先欣赏前一幕的暖场戏码“巧取三郡”。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年(215),孙权向刘备讨债遭到忽悠,索赔又遭到拒绝,于是吕蒙受孙权指令,统领精锐兵马,进行武力索赔。进攻的目标,就是曾经派遣行政官员前去接管,却遭到关羽武力驱逐而未果的长沙、零陵、桂阳(治所分别在今湖南省长沙市、永州市、郴州市)三郡。

    孙权使用将领,风格与曹操截然不同。曹操是绝不放权,“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古话,在他这里宣布无效。《三国志》卷一《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书》中记载,说他是“诸将征伐,临事叉手为节度”。意思是将领在外作战,面临敌情时都交叉手臂,听从他远距离的遥控指挥。叉手即交叉双手,是服服帖帖遵从命令的肢体语言。孙权则截然不同,大胆放权,任命你为主帅,前线作战就由你全权指挥,充分施展你的才能。孙吴之所以接连出现杰出主帅,比如周瑜、吕蒙、陆逊,与此大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