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bu小说网 > 玄幻小说 > 21世纪网络生存术 > 第27章
    hp都不信邪,北京更不信邪,载着“援军”的飞机在首都机场夜色中雄雄起飞……

    在强大的技术力量和意志面前,西藏终于亲吻了电子货币!北京也只是在第二天,即10月7日,才开通了建设银行的"全国电子清算系统"。而西藏在10月6日,已联通了拉萨市的10个会计柜台,1个信用卡柜台和11个储蓄柜台,共22个营业机构和网点,在拉萨市区实现了储蓄、储蓄卡、信用卡的通存通兑、储蓄清算等业务。10月6日发生的一切,无疑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连“最后的高原”,神圣的西藏,都向电子货币敞开了怀抱──看来,电子货币时代真的要到来了!“西藏”~“电子货币”,这两个看上去反差极大的概念,是如何联姻的呢?在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寻根探源,在人们无法忘记的1989年6月,偏偏有一个无法记忆的细节:在《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89年第6期上,一位作者在谈到“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面临的问题”时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投资不足,生产、科研投入均达不到一个高技术产业的要求,基本建设费用和科研费用约分别占年总产值的1%左右。”过了四年整,在6月1日,这位作者在中国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要求全中国“用10年左右的时间,在3亿人口中推广信用卡、现金卡,实现支付手段的革命性变化,跨入电子货币时代”。而此时,地球上近四分之一人口正在以这位作者为核心。这位作者名叫江泽民。中国的“三金”工程一声令下,有如“长征”运载火箭,带着滚滚烟尘,隆隆起飞。其中“金卡”工程,正式的名称就是“国家电子货币工程”。上边谈到的建设银行西藏分行城市综合业务网络,正是这一宏大工程中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插曲。

    据有关资料分析,我国全社会电子市场总规模1996年约为3200亿元,2000年达到1亿元,到2010年可能达到6亿元.我国电子工业将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发展,预计1996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000亿元,到2000年达到7000亿元以上,2010年可能达到5亿元左右,成为世界电子工业强国。

    有人说,信息经济的核心是电子货币。那么,电子货币的核心是什么呢?从40年前拉德克利夫报告中那个神秘而奇怪的定义说起……

    货币经济学史上最离谱的一个文献,是拉德克利夫勋爵提呈的一份长达350多万字的报告及证明材料。

    1957年5月,为了调查英国货币和信用体系的运行情况并提出建议,英国财政部领导下,成立了以拉德克利夫勋爵为首的“货币体系运行研究委员会”。经过两年调查研究,1959年,委员会写出了货币史上著名的“拉德克利夫报告”。

    这个以货币为中心的报告奇就奇在,花了350万字的篇幅,却没有对报告的中心概念“货币”是什么作出精确的定义。

    报告自始至终贯穿的一个观点是:经济中的“流动性”或“总的流动性状况”最重要。实际上报告对货币的定义就是所谓的流动性。用流动性来定义货币,与几千年来(直到1997年乃至2000年)所有的货币定义都相差得太远了isuu書网,简直令人不知所云。但报告偏偏始终没明确说“流动性”是指什么。这一点立刻成了经济学家们的笑柄。一位叫阿悌斯的经济学家讽刺说:“毫无疑问,该委员会所试图建立的新的理论既新颖又模糊,以致连这一新理论的中心概念──‘总的流动性状况’──都没有定义清楚,以致连由这一概念可望获得的新见解都没有详细地阐述清楚。”至今货币经济学史一般也都对“流动性”这个定义持否定态度。

    但我认为,恰恰是这个“含糊不清”的“流动性”,构成了今日电子货币的真正的基础。从信息经济的观点反回头审视“拉德克利夫报告”,立刻就会发现“流动性”这一概念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原来,“流动性”真正的意义在于它完全可以解释为“超越纸币形式表现价值的信息流”。由于时代局限,拉德克利夫报告找不到恰当的词语形容“信息流”这个概念。但是很显然,拉德克利夫报告拒绝用纸币流或物流来解释货币的本质,而是用一个虚的“流动性”来表示。“流动性”有两个基本点与作为电子货币基础的“信息流”相通,一是它不强调货币的外在形式;二是它强调货币背后超脱的内在本质。

    事实上,“拉德克利夫报告”强调的货币政策,其最鲜明的特色,就是否定狭义货币概念,强调各种“非货币”的广义货币(如金融资产)的作用。“流动性”并非拉德克利夫报告的首创,它是由著名非主流货币经济学家格利和肖于50年代中期提出的。格利和肖两人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系教授,他们著有《金融理论中的货币》(1960)和《金融深化和经济发展》(1973)。格利和肖的主要观点,通俗地说,就是:货币应当包括非货币。强调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对流动性的贡献。他们强调货币流动性的内在特征,而不在意货币的外在表现形式。虽然他们谈的并不是电子货币,但他们的理论的神髓却与电子货币相通。从金融实践来看,格利和肖的理论,当时就有英国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产总额超过银行资产总额这一背景。工业化后期越来越兴起的“金融创新”,更证明了格利和肖的洞察力。(对改革开放的中国,格利和肖认为是正处从集中的计划到分散的金融之间的“权衡替换”中。)

    特别是,放在迂回经济向直接经济转变这个大背景下,“拉德克利夫报告”、格利和肖提出的“流动性”概念,更是放出异彩。因为它指出了与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中的整个经济变革相适应的货币由中介型、间接型货币,向非中介型、直接型货币转化的深刻根源。

    我看到过一篇题为《银行业系统结构的变化》的报告,相当透彻地说明了从间接货币到直接货币的这种转换:在过去的年代,银行主要是为存储黄金、货币单据和其它贵重物品提供安全支撑的仓库保管。随着在1865年支票的出现,银行的角色就开始扩展到了含有清算中心的职能。随着大量使用电子资金转拨(eft)系统作为全国性的自动化清算中心(ach)

    的设立,银行业系统的结构在过去的20年里又一次地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随着eft的广泛使用,银行已经从作为保存具体资产的存放机构转变成信息处理中心。货币也就从一种没有内在价值的有形实体演变成一种没有内在价值的无形实体。[按:

    这只是就中介质料形式而言]。在任何时候来说,货币可能就是写在一张流动纸片上的简单数字或是通过电路传递的电子流,再也不是处在地下室中的货币或黄金了。对此,不仅仅是货币被简化成电子或微波或数字声音的传递形式,而且支票也会很快地屈服于同样的可预见的命运。

    实际上,银行也可以简单地在全国和全世界范围内传送数据,而不需要用任何纸张的痕迹来证实它。当今的电子数据交换(edi)也正是在替代着纸张的传递。随着电子资金转拨系统的出现,作为信息交换的货币交换的实质也就显而易见了。在一个eft系统中,信息是以电子化形式交换的,同时还伴随着直接的价值交换。因此,eft给出了在易货体系中的直接性,它不再存在易货、现金、支票或信贷活动中的实物交换。电子货币因此可以说包含以下要点:它内容实质是(1)直接的(2)价值交换,形式载体是(3)数字信号通过网络交换的(4)信息。“流动性”与这四个要点正相吻合;而电子货币的实践终于可以说清楚“拉德克利夫报告”中“流动性”的含糊不清之处。因此,我个人认为,格利和肖的货币理论是电子货币的理论渊源。不用现金的英国小城

    山西一位老太太,攒了六千块钱,因为怕贼偷,藏在了破棉衣夹层里。老头子不知道,一天把破棉袄卖了破烂……。这种悲剧在电子货币时代不会再发生。

    bob,快醒醒。枯燥的部分讲完了,现在我带你去实际看看电子货币的模样

    bob:“什么,什么?我没听清楚──你是要带我去分钱吗?我不需要很多钱,只要分给我一小部分就可以了。”

    斯温登是伦敦以西120公里处一个仅有18万居民的小城。在这里,即使欧洲第一家半导体工厂诞生,也并没让它引起世人多大的注意。这里的居民一直过着平静的生活,直到1996年7月。

    在这个闷热的夏天,斯温登小城里发生了一件“货币和电讯发展史上具有革命意义的事件”:电子货币mondex成为这个城市正式的货币,硬币和纸币被取代了。这个消息立即传遍了全世界,使斯温登一时成了世人关注的焦点。

    左图显示的就是mondex。它不是信用卡,而是真正的电子货币。从7月开始,斯温登小城从超级市场到大街小巷的杂货铺,从地铁、汽车站到停车场,从报亭到银行……,人们只要把这小小塑料卡片插入电子收款机,既不需要在收据单上签字,也不需要等待用电脑或电话来核准,就可以把存在卡里的“钱”从一个帐户转到另一个帐户。斯温登的各个商店和服务性公司都安装了这种电子收款机。

    要想向mondex卡中存款,首先要把mondex卡插到带有插卡接口的电话里,──这种电话在小城里安了有1300部──,然后拨通开户银行,输入卡片密码和存入钱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