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bu小说网 > 玄幻小说 > 等待哈佛 > 第30章
    因此我们提出要严肃认真对待这些数据。但不会因此而像有些人说的:生命力短浅。陕西的民办高校在历史的长河中会逐步地失去它在今天的地位和影响。

    因为教育的发展受制于诸多因素,受制于社会、政治、经济、信息、政策等等要素的影响。西安过去的发展得益于政策制度发展的不完备,政策的宽松和政府的支持。当别的大城市大都市都采取了积极的政策扶持教育的时候,当国家的法律体系越来越完备的时候,西安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自身保守的观念会制约它的教育的发展。西安今天的基础已经使它成为一个教育重镇,中国民办教育的消失也不可能使它的位置排得特别后。它的位置像西安今天的公办教育在中国的位置基本类同。

    张您看好哪个区域的民办高教的竞争力?

    黄藤北京。

    张为什么?就目前来说,北京民办高教的发展水平是参差不齐的。

    黄藤这是个短暂的历史过程。你要看到今天北京的民办教育相当于西安五六年前的状况。那么,北京也不一定是西安几年前的水平而是西安10年后的水平,最终一定会超越西安。因为它在经济的中心、政治的中心、对外交往的中心、信息的中心、在一流的公办学校的旁边,它没有理由不成为高教的中心,什么时候出来只是迟早的问题。依着肥沃的土地,有雨水,有种子,长树长草只是时间的问题。你看见山南的草地已经早早地长起来了,但从长远来看未必有它长得好。

    “民办高教界的李白杜甫时代还没到来”

    张从您的视角,如何评价其他4所民办学校及其校长?

    黄藤他们各自都在自己的领域中为中国民办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我一再说过,我们这一代人还只是奠基石,还不存在谁在前谁在后的问题,就好像马拉松赛跑枪刚刚响完,如果我们今天有好一点的学校和校长,那顶多是“初唐四杰”,李白和杜甫的时代还没到来。我们都各自不同地为民办学校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张为什么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西安的民办教育从外部看非常繁荣,但实际上就像一个定时炸弹,这有点危言耸听了,我不知道您有没有听说过。您怎么看待这种说法?

    黄藤如果有,是因为他不了解。他是站在外围。有人对我说:养生如养虎。你养这么多怎么行呢?10万、20万的大学有的是,怎么就不怕他爆炸呢?我们的学校和学生都没炸,真正被炸的是北大和清华。

    张您认为国内民办教育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是什么?

    黄藤政策。制度而后政策。因为现在没有给民办教育发展一个真正自由和公平的环境,而且在教育领域内,我一直在思考:如何使政府的教育政策不再是支持一方,而是政府退出直接干预,用纳税人的钱来公平地支持教育的发展,改变它的投入方式。这不是取消政府的责任和投入,而政府介入方式的改变有利于学校之间的自我支持。所以这样的一种心态呢让我很平和、很快乐。没有什么埋怨的东西,但我觉得制约教育发展的仍然是政策。这是根本性的。

    第四部分有识无畏黄藤(4)

    【外事大事记】

    1992年7月,经陕西省教委同意成立西安外事服务培训学院。

    同年9月,学院决定开办“西安自费留学服务中心”。

    1994年11月,为了弥补学院教学经费缺口,董事会研究决定在正式职工范围内集资50万元。

    1995年,为了解决校园场地问题,学院与中国人民解放军3404工厂多次友好协商,租用其闲置房舍和场地,总计建筑面积约13845平方米。

    1996年7月,陕西省教委批文准予成立“西安外事职业技术学校”;确定外事为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试点院校。

    同年9月8日,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民办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外事成立民办教育研究所。

    1997年6月,外事投资120多万元建成汽车驾驶培训中心,对学生进行技能课教学。

    1998年4月,董事长黄藤荣获“陕西省十大杰出青年”光荣称号。

    同年10月28日,西安外事学院和西安科技学院合并,黄藤为董事长。

    2000年5月,“西安外事服务培训学院”更名为“西安外事学院”,取得独立颁发毕业证书资格,并于当年秋季招收计划内统招生。

    2001年4月,外事“民办教育研究所”更名为“七方教育研究所”,分别设西安、上海和北京三个分所。

    同年9月18日,第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西安交大举行,外事作为第一所正式参赛的民办高校,获三等奖两项。

    同年11月28日,“温暖工程”的开学典礼在外事职校隆重举行。来自安康、商洛、延安等贫困地区的1214名学生免费入学求知。这一大型助学活动免费招收学生之多,一次性投入资金之大,成为陕西省乃至全国最大最引人注目的“温暖工程”项目。

    2002年3月20日,《民办教育研究》杂志正式创刊。

    同年4月20日,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同意授权外事进行剑桥普通教育课程e)授课,并颁发剑桥教育资格证书。

    【黄藤宏论】

    校无大小。曾几何时,学校是否有名气,规模是大是小,几乎是民间衡量一所高校的共同“标准”。然而,当民办高等教育兴起之后,以这样的标准再去衡量普通高校与民办高校之间、民办高校与民办高校之间的实力就难免武断了。民办与普通高校在教育职能上无疑拥有这样一个共性:共同担负施行乃至普及高等教育的神圣职责。从国家对高教管理体制上来评说,“校无大小”就更有现实意义。普通高校也好,民办高校也罢,无不是在严格遵循《高等教育法》;从高等教育结构来看,各类高校在专业、层次、布局和形式结构等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校无大小”使它们在教育心态上处于平等和互动的地位,在教育使命上担负起共同的职责。因此,学校规模的大小不应是评价一所学校存在价值与地位的唯一“标准”,我们应该根据社会需求和办学效果来评价一所学校。

    教无高下。教无高下是指应根据培养目标、办学层次、办学类型等标准来衡量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水平。理论型大学和职业大学、本科和专科各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任务。一个职业大学的学生获得了大专毕业证书,找到合适的工作和一个博士生戴上博士帽应是同样完成了学业,对学校老师而言,都是圆满完成了任务。它们各有侧重和不同的评价标准,不应用同一个学业标准而论学校。

    学无长幼。我国现有公办高校招收的学生年龄限定在18—22岁之间,这不符合普高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要求。“学无长幼”就是使受教育者彻底摆脱和打破这种束缚,不单是年龄上的,还有身份、职业、身体状况等方面的束缚。在接受高等教育上,人人平等。它更重要的昭示是,多年来围绕民办高校“争生源”的怪圈应当破除了,因为民办高校实际上拥有了最巨大的生源优势——一个无年纪长幼、宽进严出、用学分积累而非用学制限制的全民性的受教育群。

    育无国界。这是一种具有时代感和现代感的大教育思想,它使国内两大性质的高教机构在教学实践中更体现出了跨越和超越国界的特性。我国民办教育是在公办教育发展到相当水平后方建立的。民办院校机制灵活,反应迅速,可以在国际化方面作出更为迅速的反映。我们要像引进汽车、彩电等高科技产业一样把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手段引进来,促进自身的发展。总之:

    校无大小,至精则胜;

    教无高下,以好为赢;

    学无长幼,求伴终生;

    育无国界,理真则同。

    (根据黄藤《校无大小,教无高下,学无长幼,育无国界》缩写而成)

    第四部分居安思危杨名权(1)

    “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

    张渝州学院从一个家电维修培训班,发展到现在已成为拥有万人规模的民办高校,其间的历程对于一位20年来亲历亲为的掌门人,必定十分难忘。学校在长期的发展中是怎样逐步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

    杨名权办学之前我做了两三年的民办教师,后来到中山大学进修了电子专业,曾在江西钢厂做技术维修,后来决定自己创业。1983年我创办了家电维修培训班。当时社会上有一大批初高中毕业生,找不到就业的门路,我们的培训班很快吸引了这些年轻人。当时,我们只用张贴几分钱的广告,立竿见影,就产生了很大的反响。那时的广告还很少,我自己亲手刻光盘、油印,可以说我们开创了江西广告的先河。

    刚开始我们对每个学生收50元钱,不久就有了几千元,这在80年代是很了不起的。可以说做到了低投入高产出,一路做得很顺当。1988年,我们创办了新余第一所民办学校“新余市电子技术学校”。

    我们一直从事电子技术方面的培训,学生一毕业马上就送到沿海去,所以从1988年到1992年我们一直很火。1988年以前,江西人的意识还很封闭,尤其是女孩子出外打工的很少。1990年全国才出现民工流动的高潮。现在国家倡导的转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对进城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我们在8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把农村初高中毕业的有志青年组织起来进行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