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战》:见证抗战真实历史

    作者:胡兆才

    申明:本书由奇书网(isuu.)自网络收集整理制作,仅供预览交流学习使用,版权归原作者和出版社所有,如果喜欢,请支持订阅购买正版.

    真实记述八年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国民党军在正面主战场以及八路军、新四军开辟敌后战场,所经历的重大战役、战斗、历史人物与事件,全面反映抗日战争的始末和艰难曲折

    第一章不抵抗断送了东北祸根在军阀内战(1)

    张学良将军

    人心不足蛇吞象。人们常用这句话来比喻人小野心大。人与人如此,国与国也如此。

    日本国土纤小细长,犹如一条细长的蛇,它的面积为37.7748万平方公里,比中国的云南省还小;与日本国邻界的中国就像一头粗壮的大象,土地辽阔,拥有960万平方公里。蛇与象差之千里,可贪心的日本国一小撮侵略者一直窥视着这块土地,一心想着将中国吞掉,这就应验了人心不足蛇吞象这句古话。日本自1868年从明治维新开始,就把吞并中国作为“国策

    ”,那时的日本首相田中义一给天皇上的密奏说:“惟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

    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军队战败,日本迫使中国与其签订了《马关条约》,占领了辽东半岛,从此赖在中国不走。日本在旅顺、大连驻军1.09万人,称为关东军。一万多人的关东军吃饱了、喝足了,整日虎视眈眈,总想寻机打开一个入侵中国的缺口。中国军队在东北有37万人,且不乏精锐之师,仅沈阳附近就有5万能征善战的队伍。因此,关东军见中国的篱笆扎得太紧,兵力又十分强壮,一时无处下手,急得如狂犬吠日干瞪眼。

    历史的车轮转到了1930年。

    命运多舛的中国,陷入了内战之中。蒋、冯、阎、桂四大军阀为争夺地盘混战不休。战争的硝烟从南国蔓延到了北国,从北国又回到南国,继而扩大到中原。为了赢得中原大战的胜利,阎锡山邀请各方反蒋势力集会于山西太原,商讨反蒋大事。尔后,又在北京召开了扩大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汪精卫为首的国民党改组派军政领袖,以及西山会议派即国民党右派、南方广东粤系、广西桂系也派来了代表。他们在反蒋这面大旗下走到了一起,义愤填膺地声讨蒋介石的种种罪行,细致地研究了伐蒋战斗方案。

    会后,57名将军和81名著名人物在太原通电全国,要求蒋介石下野,并拥戴阎锡山为陆海空军总司令,冯玉祥和李宗仁为副总司令。

    想过把皇帝瘾的阎锡山,迫不及待地跑到北京,召开新闻记者会议,向全中国宣布,从1930年4月起,由他取代蒋介石统治中国,并发誓一天不消灭蒋介石,一天不与家人团聚。

    4月1日,冯玉祥和李宗仁也分别宣誓就职。这一天,阎锡山调兵遣将,排军布阵,宣布组成讨蒋阵营:桂系为第一方面军,李宗仁担任总司令;西北军为第二方面军,鹿钟麟担任总司令;晋军为第三方面军,阎锡山兼任总司令;另一部西北军为第四方面军,石友三担任总司令。

    在作战会议结束之际,阎锡山以总司令的身份沉下脸训斥道:“诸位,此次讨蒋大战意义非同一般,要把所有兵力和最好的武器拿出来,一定要同姓蒋的这个南霸天决个你死我活。这一战要有破釜沉舟的决心,是骡子是马是拉出来遛遛的时候了,看谁的招数高。”阎锡山怕人家听不懂他的话,扫一眼与会者,解释说,“什么叫破釜沉舟呢?就是孤注一掷,要与姓蒋的拼到底。这一战我初步把了脉,胜则到南京组织政府,在朱元璋的明故宫里建立统一全中国的真正国民政府。如果败了,对不起,我们则要跳黄河自尽。”阎锡山说得坚决,没给自己和大家一点余地。说罢此段誓言,他看了看李宗仁说,“怎么样,你有没有这个决心啊?”

    李宗仁考虑了一下,开口言道:“恕我直言,你的这个决心是一个自残的决心,吾辈不敢苟同。”

    阎锡山一愣,问道:“此话怎讲?”

    李宗仁说:“失败了跳黄河,意味着真正的失败。真正有决心干一番大事业的,就从失败中总结教训,擦干净身上的污血重头再干!”

    冯玉祥点点头,赞同他的话说:“李大哥说得对,失败了跳黄河,那不是便宜了姓蒋的那小子?要干一番大事业,必须有大丈夫气概,能屈能伸,曾国藩当年与太平军作战,开始不是屡战屡败?后来总结了失败的经验后,最后不是消灭了太平军吗?”

    粗鲁的阎锡山一拍大腿说:“好,我同意二位的主张,来来来!”阎锡山叫勤务兵给大家拿来酒杯斟满了酒,端起酒杯说,“诸位,酒能壮胆,我们就一齐干掉它!”

    蒋介石当然摸到了阎锡山的脉搏,针对阎、李、冯军南下,组成了三个集团军和两个总预备队。第一军团总指挥韩复榘率四个师,布阵于津浦线;第二军团总指挥刘峙率五个师,布阵于陇海路;第三军团总指挥何成浚率五个师,布阵在平汉路;另外,预备军团总指挥陈调元和王金珏各率三个师,摆在徐州至开封一线机动。

    针尖对麦芒,1930年4月3日,中原大战爆发。双方投入总兵力达150万人,前哨战由徐州以西的砀山开始,双方在陇海线、平汉线、津浦线大规模展开。西起潼关,东至连云港,北起济南,南至浦口。方圆数百里的大战场,硝烟弥漫,炮声不绝于耳。双方拼死搏杀,直杀得飞沙走石,天昏地暗,广袤的沃野里血花飞舞,尸骨如山,血流成河。蒋与冯、阎、桂在实力上旗鼓相当,在装备上蒋介石军队还略胜一筹。起初,蒋介石不把对手放在眼里,凭精良装备和训练有素的精锐之师,攻城略地,占领了不少城池。但战斗持续,蒋军渐感后劲不足,蒋介石这才意识到对手不可小瞧,便振作精神,认真对付。结果,由起初蒋军的小胜转成双方各有胜负,势均力敌。至8月,战事成拉锯局面。

    祸根在军阀内战(2)

    局势骑虎难下,蒋介石想到了东北军的张学良。当时,蒋介石有兵员61.93万人,枪支47.9万支,机关枪2479挺,迫击炮1010尊,大炮586门。此外,蒋介石还拥有飞机143架。东北军拥有飞机191架。就陆军而言,东北军与蒋介石相比,屈居第二。然若以海空军相比,东北军则是蒋、冯、阎、桂的总和,独占优势。不言而喻,这时,双方打成拉锯战局面,谁能赢得张学良的支持,谁就能赢得中原大战的胜利,最终能赢得整个中国。

    几乎同时,蒋介石想到的,冯、阎、桂也想到了。

    有一天,蒋介石在办公室里闷闷不乐地低头踱步。一旁,夫人宋美龄看在眼里,小声问他有什么难处。蒋介石将自己的想法和盘向夫人托出:他希望借助东北军入关,击败对手。夫人是他的“参谋长”,他征询夫人如何赢得张学良的支持。

    宋美龄胸有成竹,建议说:“大令,拿出我们的杀手锏——银弹战术,一定能将张学良争取过来。”宋美龄说的银弹战术,就是用大量的金钱收买需要的人。

    “银弹战术!”蒋介石击掌叫好,“夫人说得对,这个战术百战百胜。”蒋介石用银弹战术,曾经收买过韩复榘。可是,刚刚一阵兴奋过后,蒋介石又皱起了双眉,为难地说,“夫人,这个主意虽好,可是,我担心张学良不吃这一套。”

    “为什么?”宋美龄不解。

    “夫人知道,东北土地肥得冒油,资源极为丰富,张学良银行里的袁大头、美元、法郎不比我们的少,他不缺钱花,这个银弹战术对他适合吗?”

    “大令,你说这个世界上有嫌钱多的人吗?相信我,张学良在银弹面前不会例外。再说,你是委员长,要大度一点,发给他一张委任状,叫他担任陆海空军副司令,仍让他掌管东北军。我看,张学良不是傻瓜,这种有名有利的事,他不会无动于衷的。”

    蒋介石虽然犹豫,但经不住夫人一再坚持,只好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表示同意。

    此时,东北军少帅张学良是最吃香的人物。蒋桂战争后,桂系还在喘息养伤,西北军继蒋冯战争惨败后,又在中原大战中再次失利,真正能左右大局的只有他了。他手握重兵,如天平上的砝码,放在哪边哪边必胜,可谓左袒左胜,|奇+_+书*_*网|右袒右胜,举足轻重。各派势力都不敢小看他,想着法子争夺他。蒋介石的第一批代表方本仁、刘光到沈阳一看,阎锡山的代表和冯玉祥的代表都到了,生怕带来的100万元支票不够,发电报向蒋介石报告情况。

    蒋介石将电报递给一旁的夫人,并询问良策。宋美龄考虑后说:“大令,上帝给了我们机会。前些日子,张学良坐山观虎斗,现在他却是以赌资的大小确定倒向哪一边了。我们要不惜一切,赶快加大筹码。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蒋介石觉得夫人言之有理,只是派谁去呢,他举棋不定。夫人拍板说:“叫吴铁城偕夫人前往。”

    蒋介石诧异道:“吴铁城有半个外交家的称号,派他去合适,可是,为何要偕夫人呢?”

    “你啊,你太不了解张学良的为人。”夫人自以为是地说,“张学良人称少帅,风流倜傥。他不仅抽大烟,还有不少风流韵事流传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