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bu小说网 > > 超陆权强国 > 第50节
    老袁接到电报大乐,心道不怕你心急,就怕你不急!

    既然已经肯定了朝廷彻底落了跟脚之后,剩下的就好办了,老袁稳坐钓鱼台跟摄政王提起了条件。先是试探一番提到:“鄂省兵叛库失。凯赤手空拳,无从筹措,请俯允就地招募12000名防军,拨银400万两。”

    第二天又电,请求调已经开缺或革职的王士珍、倪嗣冲、段芝贵等北洋旧部开往前线听候差遣;调北洋系另一员大将、署理江北提督的段祺瑞以及第四镇统制吴凤岭带得力将官赶赴湖北。

    载沣批示“全部照准!”,当年为了削弱北洋势力,载沣忙乎了快三年才将这些人全部清理出去,现在不到三天全部归位,载沣吐血都没地方哭诉。

    不提北边袁世凯跟摄政王斗法正酣,难免也有人逐渐来了心思!

    黎元洪也是聪明人,眼看革命形势越来越好,他决定为自己这个名义上的大都督转正了。

    17日,在阅马场的中央搭起了一座高耸的帅台,四周军队林立。黎元洪全身军服(早上才刚刚剪了辫子),腰悬军刀,到台前下马,威武地被簇拥登台。台上放着黄帝牌位,剑、旗分立两侧。由谭人凤授旗、授剑,居正宣讲革命意义,黎元洪宣誓,并且以大都督地身份宣读了《祭告天地文》。黎元洪一边慷慨激昂地读,一边悄悄地注意着下面的反应,他早就安排了能够联系上的心腹插混在人群中,只听下面欢声雷动,“黎都督万岁”都喊出来了,他这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这庄看来是坐稳了。

    同日。驻汉的英、俄、法、德、日各国公使照会军政府。声称“现值中国政府与中国国民军互起战争,各领事等严守中立。”

    正式承认革命军为交战团体。

    接到这个通告,黎元洪的胆子又大了一些,不过眼见随着同盟会巨头的到来,原本声音还算一致的军政府逐渐多了许多异声,混迹官场多年的他哪里还瞧不出来这以孙武为首的共进会跟同盟会之间的龌龊,他与同盟会并无相熟之人,便私下里摆出支持孙武的样子,逐渐的摆脱了自己傀儡的身份,在那军政府内多了些发言权。

    在他的活动下,17日下午六时,新扩建第二协第三标统带姚金镛等率领步队一标、炮队一队自汉口出发,会同另一标标统林翼支的部队沿铁路线向渝口进攻,先将一军。

    因为李汉的原因,汉口早三日起义成功,这几日又经革命军反复清剿,已是将它彻底掌握在了手中!

    因此原本历史上应该抵达刘家庙的清兵,此时却不得不在汉口二十里外的渝口车站驻扎,当汉口组织的革命军进攻的时候,驻守在渝口车站的只有将军府锡威将军、河南混成协张锡元一部不足两千人,加上清兵显然未料到革命军敢在这时主动出击,结果至晚上八点时分,河南混成协连连失去车站要地,最终丢下六百多具尸体后狼狈逃走,不过临走之前却在车站之内埋下火药,革命军不查,被炸死炸伤余数百人。

    发现新组建的民军势弱,加上军政府逐渐有人注意到了他之后,惟恐这时候将正斗法正酣的共进会跟同盟会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身上,黎元洪连忙撇清了自己跟姚金镛之间的关系,见自己夺权的时机还不成熟,黎元洪只好重新伪装起来,当起了他那谁都不得罪的黎菩萨!

    第二卷 血战中原 第99章 冲突

    徐州,古称彭城,据说是那位活了八百年的彭祖封地,这里水网密布,交通发达,京杭大运河傍城而过,后世有五省通衡之称。

    从自黄得功退入徐州后,徐州就成了一个巨大的兵营,山东丢失,这里就成了最前线,若是徐州再丢,再下来就是淮安,扬州,难道要打一场扬州保卫战?这是王福绝不能容忍的,王福甚至想过自己是不是要再亲征一次,不过,随即否定了自己的想法,他可不认为自己有名将的潜质,上次打左良玉是逼不得已,这次暂时因当还轮不到自己上场。

    王福连下数旨,李成栋、李本深、柏永馥等原高杰旧部都匆匆率军北上,京杭大运河的河道上,塞满了给徐州运送各种物资的船只,为了压制满人的红衣大炮,王福差不多将羽林卫炮营的一半调集上去,其中和满人手中红衣大炮一模一样十二磅大炮十八门、六磅大炮三十六门,刚刚生产出来的手雷一万枚,已经换上了燧发枪的羽林卫三千名。

    一口气调派了如此多的军队和物资,王福总算松了一口气,除了羽林卫,徐州聚集了大明最精华的力量,光是总兵一级的将官就有十几人,军队合计七万人,火炮七十多门。这样的军事力量虽然还不能和满清的十几万大军相比,但依托城池和火器,想来守城是没有问题。如果这样还不能守住徐州,那王福也无话可说。

    山东的丢失,朝中大员一齐失声,对于皇帝加强徐州的防守,满朝文武都难得的认同,齐心协力的往徐州调配物质,也没有人再提要追究黄得功丢失山东的责任。

    倒是民间起了颇多杂音,东林党人终于找到机会了,复社的士子们在各个勾栏瓦舍大放厥词,指点江山,将山东丢失的责任归咎于皇帝将东林党人赶出朝廷,所用非人,仿佛只要东林党人还在朝,山东就会万无一失,浑然忘了当初东林党人一心借虏平寇,生怕得罪满清,根本不想要山东。

    对于东林党人的这些杂音,王福懒得理会,这些东林党人满腹失意,说怪话也难免,除非王福想大兴文学狱,否则拿他们也没有办法,若是理他们,只会让他们精神百倍,最好的办法就是冷处理。

    时间,时间,王福再次感到时间的宝贵,每天上下朝后,不是前往军营就是前往军器局,每次到了军营,只要看到羽林卫热火朝天的训练王福就会安心下来,即使是朝堂上大臣们互相扯皮,导致的不快也会马上消散,到军器局也是如此,看到一支支火枪,一颗颗手雷造了出来,王福就有一种满足感。

    王福已经命令军器局开始试着生产有膛线的步枪了,膛线的技术并不困难,早在十五世纪的欧洲就有线膛枪,不过,由于制造太过费时,并没有大规模普及,只是私人应用,到了十七世纪,丹麦才成为第一个给军队装备线膛枪的国家。

    一支火枪的膛线需要拉削上百次之多,生产一只线膛枪的时间可以生产十支以上的滑膛枪,王福只是试着小批量的制造出一些线膛枪,供给特殊的部队使用。

    这支特殊的部队自然就是新近组建的特种部队,经过层层挑选,从羽林卫中选出了一百二十人,这一百二十人都是身体素质出众,练过武功的人组成,特种兵如何训练,王福只能根据一些电视电影或者书本的知识来取材:越野、射击、潜伏、剌杀、侦察、爆破……

    时间过得很快,又是大半月的时间过去了,清军已经对徐州发起来数次进攻,拿下山东后,多铎对于山东各地的残余明军和地主武装进行了收编,又多出了四五万人,差不多补充了在济南城下的损失,不过,质量可就差多了,以前的数万军队好呆也是大明正规军出身,山东收编的却全是一些杂七杂八的部队。

    多铎的进攻在城下碰了个头破血流,当清军冲到城下时,城中七十多门大炮齐声发出怒吼,刹时间整个城外地动山摇,城中又是火枪,又是手雷,清军一下子死伤了数百人,不得不黯然收兵。

    此后清军又试探着进攻了几次,每次都只是丢下数百具尸体就灰溜溜的撤退,虽然清军也有红衣大炮,只是在城下总是比较吃亏,何况除了红衣大炮外,清军的无敌大将军炮根本不是明军六磅炮的对手。

    除了火炮吃亏外,清军面对城头丢下来的手雷简直是恨之入骨,这种手雷往往在半空中爆炸,弹出的铁片在空中乱飞,即使手持盾牌也无法防护,明军远有火炮,近有手雷,连试了数次,多铎明智的下令停止攻城。

    可惜多铎不知道城中的手雷其实不多,用过几次差不多就消耗光了,不然多铎肯定会命令清军全力攻城,否则有运河的接济,城中的物资会越来越充足。

    见徐州难予攻下,多铎派出大军对徐州周边的县区进行扫荡,只是黄得功早有准备,将大部分人口,物资都转移到了后方,清军虽然攻下了不少县城,所得却非常少,多铎虽然很想绕开徐州不攻,对于后方的这支重兵却难予放心,一时双方在前线僵持起来。

    顾君恩站在南京城的街头,周围的各种叫卖声传入他耳中,虽然显得噪杂,却让他有一种亲切的感觉,他已经有多久没有听过这种叫卖声了,无论是西安,还是陕西其余各地,街上都有一种调零的感觉,大部分铺子都关门歇业,来往的行人中,除了一些大顺的高官显贵外,大部人都穿得破破烂烂,脸上一片菜色,他们的目光都一片麻木,偶尔街上落下一片烂菜叶都能引起一片抢夺。

    而南京却完全是另一种景象,各种各样的商品琳琅满目,仿佛天下的商品全都集中到了这里,来往的行人中不少人全身绸衣,在店铺里买东西出手大方,而另外一些人尽管穿布衣,有的衣上还打着补丁,只是脸色都很好,不时还会停下来在小摊上讨价还价,买上一些小物品,看来至少不必为吃食发愁。

    南京不是没有吃不起饭的穷人,在离顾君恩数十米远处就有一名乞丐穿着单衣蹲在那里嗦嗦发抖,为了御寒,不停的擦着手,可是即使是这名乞丐,脸色也要比陕西大部分居民要好一些。

    “若是在这里抢上一把就发财了。”顾君恩的一名随从看得眼热,嘀咕了一句。

    其余人都深有同感,他们不是没有见到世面的土包子,在北京时就感到天下恐怕再也没有比这更繁华的地方,只是到了南京,没想到又繁华了几分。

    顾君恩瞪了那名随从一眼,低声道:“不要胡乱说话。”

    随从一凛,连忙应道:“是。”

    顾君恩在安庆时直接亮明身份,要南京却不敢如此,京城水深,若是他亮明了身份,谁也不知会发生什么事,何况在与大明的协议中,大明要求将双方联络的事完全保密,否则很有可能中止合作。

    顾君恩自然知道其中的厉害,大明皇帝与大顺皇帝有杀父杀君之仇,若是此事嚷得到处皆知,即使是皇帝,恐怕也不是不停止双方的合作,顾君恩本来想先与李成栋取得联系,只是一打听,才知道李成栋已经调到前线。

    “走吧,咱们去锦衣卫。”李成栋不在,顾君恩只有找冯可宗了,只有通过这名锦衣卫掌堂,顾君恩才可以神不知鬼不觉的见到大明皇帝。

    一辆马车将顾君恩几人拉到了锦衣卫府门外,接过顾君恩的银子,车夫马上启动马车,急匆匆的驾车离去,竟然连一刻也不肯多呆,若不是顾君恩银子给得多,车夫无论如何也不肯到锦衣卫门口,锦衣卫在民间早演了无数版本,无非是穷凶极恶,吃人不吐骨头,平头百姓哪敢停留。

    “站住,你们是什么人,竟敢擅闯锦衣卫大堂?”

    顾君恩等人刚走上台阶,就被两名腰悬鸳鸯刀的锦衣卫拦住,这两人看到顾君恩虽然一幅文士模样,身后数人却都是彪形大汉,腰间鼓起,好象还带着兵器,顿时警觉起来,平常人见了锦衣卫府门都是远远绕路,哪会这么大摇大摆的走进来。

    “我要见你们指挥使冯可宗大人。”

    “好大的口气。”两名锦衣卫听得一惊:“你们是什么人,为何要求见冯大人?”

    “我们是谁你们不用知道,反正只要你去通报一声,冯大人自会见我。”

    “妈的,原来是耍我们。”两名锦衣卫大怒,咣的一声拨出刀来,顾君恩的随从一惊,连忙也抽出了武器。

    “好啊,来人,有人要到锦衣卫大堂闹事。”

    这名锦衣卫一嚷,哗啦从里面走出一大群锦衣卫来,顿时将顾君恩等人包围。

    顾君恩示意随从将武器收起,他可不是要和锦衣卫打架,先前的那名锦衣卫见到顾君恩示弱,更是毫无顾虑,喊道:“拿下。”

    第二卷 虎踞鄂中 第一百零五章 武昌之议(上)

    转眼间武昌起义成功已经足足有九天了,10月18号,又是一个晴朗的好天气,许是因为昨日革命军拿下了渝口车站,给了方才抵达的清军一个巴掌,鼓舞了革命军一方的士气,今天吴兆麟起了个大早,快速的完成了洗刷之后就来到了军政府内的谋略处办公,他现在虽顶着第二协协统的头衔,不过如今指挥新成立的第二协的却是另一员清军降将——张景良。

    面上略有些晦然,这是昨日军政府方才做出的决定,由军务部长孙武提议、大都督黎元洪复议,谭人凤、居正等同盟会大佬也未像往日一样做出激烈争执,仅仅以‘城内军务繁多、离不开畏三(吴兆麟字)出谋划策’为理由,夺取了他手上的军权,叫他这个自服从了革命之后便一心为之效力的功臣心寒之极,虽然早有预料,不过真当两虎之争引到他身上的时候,心中满是苦涩之感。

    权力两字果然魅力无穷,孙武得之不过三日便行那刚愎自用之举、大肆于军政府内安插己之心腹。

    同盟会才方到来几日,就有大佬居正连连炮轰孙武跟差不多已经变成他私人的共进会,先是提案分权、又出妙招分化了他手下不少看不惯他行径的共进会会员将其收入同盟会内,又多番出招拉拢立宪派的一帮墙头草,许之以实权,借助着同盟会的这杆大旗,这些时日同盟会手上虽说兵权不如孙武,倒也逐渐与那军务会议上占据了上风,连连通过一系列不利于孙武的法案,倒是令他恼怒异常。

    通过窗户往外望去,吴兆麟叹了口气,这天气虽然明朗、但是不仅他很多人都看到了,呼啸的寒风挟裹着暴雪即将向武昌袭来,如何应付先头部队已达省内的清军大军才是军政府眼下最头痛的问题。

    外人可能不知、但是军政府内却是知道的,仅仅一个渝口车站便令混入了新征兵丁之后的革命军战力大降,以数倍之兵方才拿下渝口,却躺下了与敌人几乎相等的损失,清兵退去之前的一手果然狠毒,落到革命军手中的仅是一个已经被炸得面目全非无法使用的废墟。

    “他倒是走得洒脱……嗯?又成立了鄂中分军政府……好手段,当真是好手段……”

    方才刚到谋略处办公地,就有几个一连稚气的测绘学堂出来的为他整理好了办公室,桌上还有些被整理出来需要他阅览的情报资料!翻看被列在第一张的情报一看,吴兆麟顿时面露感慨,早些时候他也曾经对这出走鄂中的第一标、准确的说是第一标的统制李汉心中有些怨恨,不过这几日见多了生死离别、尔虞我诈之后,加上自己也彻底接受了现在革命者的身份,心中倒是多了几分洒脱,原本一丝不待见也淡去了许多,因此看到这封昨夜才接到的情报之后,却是口上由衷的赞了一句,心中也是多有佩服。

    又翻开了其余几张情报,无非都是些省内清军调动,汉口、汉阳两镇兵力运作,以及各省革命者发来的问候语支持电函。

    眼见清军即将大举犯境,可这军政府内的形势却越发冷得让人寒心了,望着早几日还跟在自己身边的一队参谋,此时却不知道又被划到那位军政府大员麾下去了,低头正在处理手上的文件,突然来了军务部的传令兵,却是孙武等不知道什么什么原因让其速去开会,说有要事相商。

    吴兆麟有些摸不着头脑,军务会议什么的不是昨天才方落下吗?军政府三镇兵力调动都已经做好了布置,还要再开什么会议?

    心中便和颜悦色地问道:“可知会议究竟所为何事?”

    “请大人赎罪,这军务会议小的不敢妄自打听……”得,那传令兵倒是会说话,吴兆麟心中叹气,又是一个原清政府出身的,口里说着一概不知,眼睛却是“滴溜溜”地乱窜,心神不定。显然旧年的恶习未除……

    这般模样的公差嘴脸吴兆麟却是见得多了,也不计较,他心中也确实对会议很感兴趣,便摸了摸口袋从一衣兜里摸出一枚银元递了过去:“这么早就要起来为军政府工作,想必还没来得及吃早饭吧,来,小哥儿,这钱拿去吃顿早……”

    话还没说完,那传令兵已一把接过,一瞄之后马上换了嘴脸,谄媚地笑着:“倒是让大人费心了!”看了看四周没人,凑上来小声道,“卑职一早便接了军务部的命令,去给城中各位大人传信,卑职耳漏……只模糊的听大人口中念叨什么‘鄂中’,可能跟新成立的鄂中分军政府有关。”

    “鄂中?难道军政府想对鄂中下手?对了小哥儿,你之前还去了那些地方传信?”

    “这……”那传令兵犹豫了一下、口中却只是沉吟不语,显然是感觉吴兆麟好说话,想要多讨些好处。

    吴兆麟会意,心里却是对这迅速腐化的军政府大是不满,不过手上却又摸出一枚银元递给了他。有了银元开道,那传令兵终于说道:“卑职方才去过外务部见过居正大人……又去给大都督送了信,大人是第三个……跟卑职一起被派出去送信的还有几人,大人还是快些的好,别让其他大人等得急了……”

    “有劳了,我这就准备一下,马上赶过去……”

    “是,大人。卑职还有工作,这就退去了……”

    传令兵很快就消失不见了,吴兆麟面上表情阴沉不定,不知是为那才方组建的军政府内迅速学会了满清的那一套做派而气愤,还是为同盟会、共进会两巨头的争权夺势,给一帮趁机浑水摸鱼混入革命阵营的投机者留下可趁之机而担忧,总之那传令兵离开了一阵之后,他方才起了身,在屋内来回走了一阵之后,这才拿起桌子上自己的帽子,往会议大厅赶去。

    谋略处跟军务部同在原湖北资议局大楼处办公,因此虽然他一路慢慢思考却是走得缓慢,不过等到吴兆麟感到会场的时候,却也没用去几分钟的时间。孙武、居正、谭人凤、黎元洪、汤化龙和蔡济民等都已落座。

    一阵寒暄之后,孙武站起来拍了拍手掌,将大家伙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的身上。

    “临时请各位到来,还请不要见怪。闲话少说,不知道各位对新成立的鄂中分军政府有什么看法,请大家畅所欲言!”

    他面上伤势未好,因此有些地方还裹着绷带,也难怪前几日居正炮轰此人的时候会用出‘见不得人’这个字眼。

    吴兆麟翻开手边一份文件,上面分明写着:“集我国民之力,共诛窃我华夏神器之鞑子。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强国之路,唯在共和!共和之途,唯有革命!今我革命党人举事反清,非为一族之私怨,实为一国之强盛!……满清无道,祸国殃民,尸位素餐之辈高居庙堂,忧国忧民之士偏处江湖,乾坤颠倒,人神共愤!吊民伐罪便在此时!唯愿天下齐心,戮力以赴,推翻满清!四民平等,创建共和!……某李汉于此宣布,鄂中革命军分政府正式成立。”

    “这不是鄂中军政府成立时的通电吗?”

    吴兆麟心中一紧,将它拿在手中只看了一眼就放下了,来之前他已经见过一份了。只是,心中微微泛起一丝不安,难道军政府打算对鄂中出手了吗?如果真是如此,他绝对是一场灾难!

    鄂中分军政府如今实力如何他尚不清楚,但是其领袖李汉之手段,他已多番见识了,至今城中市民还在传颂,言到那革命第一功臣——第一标正是遭了某些小人中伤,才不得不出走武昌。

    这小道消息若说背后没有推手,吴兆麟是打死不相信的,不仅他,就连与李汉从未见过面得孙武也是如此认为。

    他虽未与李汉碰过面,不过对于他之手段却是从共进会的一群人口中知道了不少,早前共进会试图上位时还曾因为这小道消息遭遇军民抵制,最终才通过了他的意见,推了更有威望的黎元洪登上了军政府大都督的宝座。

    因此对于李汉跟他的第一标,孙武早就想要对付了,只不过一直没有找到机会罢了!

    第二卷 血战中原 第100章 如何处置

    其余锦衣卫正要将顾君恩捉拿时,一名锦衣卫突然喊道:“慢。”

    喊慢的锦衣卫仔细看了顾君恩的脸,心中一愣,心道此人怎么来了,这名锦衣卫曾在安庆见过顾君恩,故认了出来,他不敢怠慢,连忙道:“此人与指挥使大人有旧,你们先等着,我马上去禀报。”

    听到此人当真与指挥使大人有旧时,围着顾君恩等人的锦衣卫都吓了一跳,哪还敢等在这里,顿作鸟兽散,只有先前两名锦衣卫苦着脸向顾君恩陪罪。

    冯可宗看到顾君恩时也吃了一惊,连忙把他们请进内堂,挥手让众人退下去之后,冯可宗忍不住埋怨道:“顾先生,你也太大胆了,若是出了什么事,恐怕谁也不能救你。”

    顾君恩苦笑道:“冯大人,我也不得不如此,我有急事要求见大明皇帝。”

    “什么急事?”

    “清人已派使者到陕西,提出以河南之地换取大顺联合伐明。”

    “什么?”饶是冯可宗一向泰山崩于眼前不改色,也不由在吃了一惊,正在喝茶的手一抖,差点将茶杯打翻在地,满人与流寇合流,一直是大明最担心之事,眼下大明的强军都集中在徐州一线,如果数十万流寇从湖广而下,想想就会让人不寒而栗。

    不过,冯可宗脸色马上沉了下来:“既然如此,那顾先生还来什么,莫非嫌自己死的不够快么?”

    “冯大人不要误会,闯王拒绝了鞑子的提议。”

    “哦。”冯可宗的脸色才好转起来:“那顾先生过来之意是什么?”

    顾君恩迟疑了一下,眼下此事无疑带有要胁性质,不知道大明的君臣会怎么想,不过,这事早晚都要说出来:“是这样,闯王虽然拒绝了鞑子的提议,不过,河南势在必得,闯王决定起军攻取,只是军粮不足,还望朝廷能够增加粮食供应,听说鞑子攻占山东,现在又在进攻徐州,若是闯王进攻河南,也可以减轻一下朝廷的压力。”

    “原来如此,顾先生暂且等待,本官要先向皇上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