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bu小说网 > > 超陆权强国 > 第217节
    “走吧,克强,汉阳失陷已成定局,你已经尽力了,走吧!”

    居正见他瘫坐在屋内没有动静,脸上说不出是气恼还是什么,直接上来拉他起来!

    “觉生,我愧对同志、愧对先生,汉阳、汉口皆是失陷与我手上,无颜苟活,只求一死!”

    黄兴惨笑道,脸上老泪纵横!

    “胡说什么”,居正怒道,“汉口之失乃因奸细投敌,汉阳不利却是军令不得通达,快走,我方才跟大都督讨来的快船,就在码头等着呢!”

    见他还无反应,他气得拽他就走:“先生眼看就要回国了,英士下午刚刚前任拍来的电报,说先生的船只已经要到香港了,眼看我等之夙愿,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就要成立了,莫要在此行这般小女儿之色!”

    “先生要回来了?”

    果然一提到孙文贵国的消息之后,黄兴脸上顿时来了精神了。

    居正点头,“走吧,英士还在电文之中欲要推举你为民国大元帅呢,北方鞑子还未倒下,你怎可因一城得失而如此作态,岂不让外人看了笑话。走吧……”

    居正到底文人,拉不动身体比他健壮的黄兴,刚要催促蔡济民帮他,突然又听到屋外一阵脚步声,抬头看去,又进来几人,领头一个不是旁人,正是跟黎元洪走近的汤化龙。

    “黄将军(黄兴喜欢别人称呼他将军),大都督派我前来接你回武昌呢!”

    他一进来便直言开口道。

    居正几人疑惑,照理说,这汉阳一旦有失,肯定要影响到黎元洪的大都督地位,他怎么会这么好心派人前来迎接黄兴往武昌去呢!

    他们想的没错,黎元洪的确是老成谋国。他已经看到了汉阳之失不可挽回,索性决定干脆放弃了汉阳,将汉阳守军全都撤回武昌守卫。之所以不让黄兴死在汉阳,一是因为这黄兴乃是同盟会大佬,影响力非同小可;二来却是为了把汉阳丢失的罪名全都推到他头上去。

    你说这汉阳失陷了,主帅却丢弃了前线战士,回到江南武昌去了,这天下人该如何看他?如何看待汉阳之失?

    汤化龙道:“将军,我军政府的数万儿郎在汉阳汉口坚守了一个多月,已是筋疲力尽。清军歹毒、军力又远在我之上,会有今天之败意料之中。将军已经尽力了,将军莫忘,我军政府可不只有江北二镇、丢了汉口、汉阳,咱们还有武昌,还有万数士兵可战,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快,将军,你们几个帮忙,请将军上传,咱们快快离开这危险的地方吧!”

    听他说得恳切,加上居正也的确不想黄兴死在这里,所以看到他嘱咐随行的军士过来搀扶黄兴登船离开之时,他也未再多想。跟蔡济民使了个颜色之后,两人顿时也跟在人群之后,消失在了忠烈祠之中!

    可叹居正、黄兴等直到抵达武昌之后,才顿悟黎元洪之用心。只是黄兴已经离开汉阳,知道别的不说,但是主帅擅自抛弃士兵离开前线一条,这个黑锅他就必须背下来。倔脾气的他看到武昌局势已经危急到了这关头,背后还少不了有人使手段,心中一是恼怒个中龌龊,二是惭愧自己丢失阳夏二城之败,自感无颜面对鄂省同志。于是倔脾气又上来的他不顾居正、谭人凤二人苦苦挽留,当夜便乘船离鄂,与他随行的还有汤化龙等几人,欲要赶往上海,迎接即将到来的孙文回国!

    可惜,不听几人劝告离鄂的黄兴却未想到,在他乘船离开的当夜,汉口民军士兵还在苦苦坚守最户一道防线的时候,汉阳江面之上,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已经悄悄抵达了距离汉阳码头不远的地方,而湖北之局势,也因为这支船队的到来,变得更加浑浊了起来!

    第四卷 帝国东升 第371章 处置

    潞王不用想就知道外面来了大队人马意味着什么,这些天他一直担心,自以为躲了过去,没想到是最终还是没有躲过,他心中对夏希言大骂不已,若是夏希言在他面前的话,他恨不得亲手将夏希言掐死。

    潞王以为是夏希言出卖了他,这么想其实也没错,不过,官兵能这么快找到潞王头上可不是夏希告密,而是夏希言在招募这些剌客时故意留下来的破绽,让靳期昌猜到了雇佣自己的人就是潞王,靳期昌既然开了口,自然不会替潞王保密,他巴不是大明皇帝多杀几个王爷。

    那名家丁见到潞王瘫在椅子上,一时也傻了眼,他并不知道潞王府已经大难临头,连忙按住潞王肩膀边摇边道:“王爷,醒醒,醒醒。”

    “快,快,关上大门,不准官兵进府。”潞王突然发疯似的跳了起来,向门外跑去,一边跑一边大叫。

    潞王的反抗注定是徒劳,潞王疯了,其余家丁可没有疯,没等潞王到达门口,官兵已经冲进府中,面对官兵手中明晃晃的刀枪,这些家丁谁也不敢反抗,乖乖的按照命令站住一边,一动都不敢动,潞王冲出来时正好与抓他的官兵迎面撞上,带队的锦衣卫头目挥了一下手,两名锦衣卫已经将潞王双手夹住,一人道:“王爷,我们奉命办案,还请王爷跟我们去一场。”

    “放开我,我是王爷,你们不能抓我。”朱常芳大力挣动起来。

    两名锦衣卫却毫无所动,紧紧的夹住朱常芳的双臂,一人道:“王爷,若是平时,我们当然不能抓你,可是眼下我们是奉皇上旨意来请王爷问话,若是王爷再不配合,那就休怪我们动粗了。”

    也不知朱常芳是否听了进去,整个人放松下来,脸上一片死灰色,停止了挣扎,潞王到底是王爷身份,虽然犯下大案,锦衣卫还是没有给他太过难堪,并没有带枷锁,而是由两名锦衣卫扶上一辆四面封闭的马车,至于潞王府的其他人自然没有这个待遇,全被官兵五花大绑的押着。

    数天之后,冯可宗、郭维经、任民育三人一起联袂来到皇宫,通禀之后见到皇帝,三人一起行礼:“臣等参见皇上,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免礼吧。”王福抬了抬手,将桌上的案卷合上,道:“潞王可交待了。”

    三人相互看了一眼,冯可宗站前一步道:“回皇上,潞王已经交待,他确实是这次行剌皇上的主谋,只是他所有的谋划都交给一名叫夏希言的人处理,此人眼下还没有落网,这两拨剌客是否都是夏希言所遣,臣等还无法得出结论。”

    潞王被抓后,早已经没有了王爷的气派,将所知一五一十抖露了出来,让冯可宗三人哭笑不得的是潞王虽然是幕后主使,对于细节却一概不清楚,甚至到底有多少人参与,潞王都一无所知,这让三人的调查重新陷入了僵局,不得不向皇帝作禀报。

    “这么说,这个夏希言才是最关键之人,你们可查清夏希言的资料?”

    冯可宗道:“回皇上,夏希言是江南人士,万历四十二年进士,曾任南京吏部侍郎,因为贪污,被朝廷革去官职,后来做了潞王的幕僚,不知为何,此人一直怀着对皇上的巨大怨恨,才会一直协助潞王策划剌杀皇上,臣等请皇上下令发出海捕公文,全力搜捕夏希言。”

    “准!”王福想也不想的点头,死了将近二十多名侍卫,如果还让这样一个关键人物逃脱的话,朝廷的脸面都要丢尽了,何况还有一波剌客的线索要从夏希言身上打开,否则留着这帮人,对于皇帝的安全总是一个威胁。

    随着皇帝的命令下达,全国的驿站都忙碌起来,根据潞王和王府仆人的描述,一张张带着画像的海捕公文在数天之内就贴满了江南各地的县城,然后开始向远处漫延。

    虽然发下海捕文书,不过海捕文书并不是马上就能见效,谁也不知到底多久能够找到夏希言,更让人担心的是夏希言被灭了口,这样,或许剌杀之事永远都会成为一个迷。

    不过,不管有没有第二位幕后主使,潞王是这次行剌的主谋之一是跑不了,对于潞王,冯可宗、郭维经、任民育三人自然无法处理,只得交由皇帝亲自裁决,王福马上把皮球踢给了内阁,由内阁一同协商。

    谁也没有想到,一直有贤名之称的潞王竟然是剌杀皇帝的主谋,消息一传出,整个朝中一片哗然,其中不泛一些质疑声。

    五位内阁大臣有点愁眉苦脸的坐在武英殿内,潞王是皇叔,当初还差点被立为皇帝,皇上要避嫌,将皮球踢给他们,这无疑是一个烫手的山芋,行剌皇帝,按律是十恶不赦的大罪,即使潞王是王爷,牵涉不到亲族,至少也要剥夺王位,本人处斩。

    只是若当真如此简单,皇帝也不会将皮球踢给内阁了,潞王在宗室中的威望很大,加上潞王又曾与皇帝争夺过皇位,虽然这次行剌证据确凿,不少宗室还是难免暗中嘀咕,说不定潞王是被人故意陷害。

    “史大人,皇上将处置潞王之事交给我等,还是请你还说说吧。”马士英将皮球踢给了史可法。

    五人内阁大臣中,最为尴尬的非史可法莫属,当初他可是力挺潞王继位,若是潞王当真成了皇帝,凭心而论,无论如何也做不到当今皇上这个地步,更没想到的潞王的贤名只是一个虚幻,竟然潜伏数年后做出剌杀皇帝的举动。

    “下官以为,按律当斩!”史可法没有迟疑,冰冷的道。

    马士英一愣,在他看来,史可法肯定会避嫌推托,这样一来,史可法勇于任事之名在皇帝心目中就要打一个折扣,倒没有想到史可法会说的如此干净利落,难道史可法就不怕别人认为他是谄媚皇帝,才故意至潞王于死地。

    第四卷 黑幕下的南北议和 第三百一十九章 袭击

    汉阳码头外几里处,借着夜色、密密麻麻的数十艘货船携带了近五千士兵,以及近百门大小火炮,悄悄的往汉阳码头停靠而去!

    李汉站在为首一艘数千吨的货船之上,身上披着一件军用大衣,举起望远镜,眼睛一眨不眨往向汉阳港。

    “先生,洋人那边传来消息,他们派出的船已经回来了,码头如今还在民军的占领之下,不过只有不足百余士兵了。由于汉阳失陷在即,原先停靠在码头的船只大都离了港驶往武昌了。咱们登陆吧!”

    李汉身边,赫然还站着几员身着鄂中革命军新式军装的将军,其中为首一人不是旁人,正是他的情报官李东来。陈天祥已被他留在应城坐镇,考虑到武昌三镇局势复杂,他对于这一次要争夺湖北的控制权又势在必行,所以临行便将情报官李东来一并带来了。到时候肯定会有一些不适合自己亲自动手的事情!

    “民军高层呢?”

    他收回望远镜,因为江面上起了风,所以镜片上也被怕打在船身上溅起的水花模糊了!

    李东来微微皱眉,“属下已经排人坐快船先行上岸打探了,不过听码头那边的民军守兵所说,武昌基本上已经对坚守汉阳不抱期望了,因此基本上民军还有战斗力的编制都已经完成了撤离,剩下的不过这几天战事之中,被击溃了编制的一些残余部署罢了,目前据估计,整个汉阳还留有的民军已经不足五千人了。不过清军还未攻进汉阳城中,正在城西忠烈附近,围攻民军最后一道防线!”

    “很好!”

    他松了一口,毕竟准备了这么久,对于汉阳实际上他早已经打定了主意了。即便是付出五千人全灭,也要保住汉阳铁厂跟汉阳兵工厂!

    再同德、奥匈两国协商之后,他才发现了,建设一处兵工厂跟铁厂,想要达到汉阳兵工厂跟铁厂的规模,没有三四年的时间加上前后千万两白银的投入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与其再去考虑跟洋人大费周章的订购机械、选定厂址等,耗费几年的时间重新建立自己的重工业基础,还不如就近一点,在汉阳失陷之前控制汉阳兵工厂跟铁厂呢!

    所以,这一次行动的最低目标就是控制汉阳兵工厂跟铁厂!

    “命令下去,第十标为先锋,准备登陆!”

    “是!”

    身后一位参谋军官敬了一礼,立刻下去颁布命令了!

    一刻钟之后,数艘乌篷船载着第一批士兵开始登陆,在第十标先锋营出示了刻有大都督印跟荆楚镇守使印的军令之后,码头处镇守的民军士兵兴奋的让出了守备,在得知原本负责督管码头的民军管带已经先一步乘船携带心腹离开了汉阳之后,李汉立刻下令第十标将码头处的百余民军士兵编制打乱,重新编入第十标的各营之中!然后在留下一队人马看守码头之后,快速往汉阳城方向赶去!

    约莫半个小时之后,随后的第九标也完成登陆。在确定了忠烈祠一线附近还有整编制的民军在与清军交火之后,李汉立刻下令赶去第九标赶去支援。与其同行的还有一个炮兵营,共有三十六门60mm小炮,跟四门75mm口径的重炮,此行他还从鄂中招募了近一千七百民夫,帮忙为部队搬运物资,因此部队的推进速度十分的快!

    除此之外,他还派出一部士兵立刻赶往龟山,手持他之军令,接管龟山炮营阵地!

    “快~~~快,务必要赶在清军入城之前占领汉阳城!”

    “前面,就快速度,跑起来!”

    为了更快进入汉阳城中,赶在前面的第十标几乎放弃了所有辎重以及笨重的火炮,只携带了十几挺机枪!他们与第九标的任务不一样,第九标是赶往忠烈祠支援民军,而他们却是要忙着接管汉阳城城防,以防忠烈祠一线民军阵地失守之后,好不至于完全无险可守!

    第十标抢占汉阳城的行动十分顺利,几乎没有接收到什么阻碍,不过等到后面的李汉等看到汉阳城的城防情况之后,顿时傻了眼。也明白了缘何黄兴等不依靠汉阳城抵御清军坚守,等待援军到来了!

    这汉阳城最早建于东汉末年,原为鲁山山城。唐武德四年,汉阳城在鲁山城的基础上扩建。城周围3.54公里。有八个城门:东名迎春,南名沙洲,西名孝感,北名汉广,东南名朝天,西南名汉南,东北名庆贺,西北名下议此城“东南枕大江,北控月湖”,包容风栖山和龟山一部分。北宋年间汉阳城被大水冲毁。南宋嘉定初年,汉阳知军黄干多次呈请修复汉阳城,并提出城北由大别山退至风栖山的修复方案。咸淳十年,始按黄干方案修筑城墙。元末遭兵灾,成断垣残壁。明初,知府程瑞重修,恢复南宋基础,“东南临大江、西北跨凤栖”。城墙周围2.5公里,为单墙无里城。有4个城门:东为朝宗,南为南纪,西为凤山,北为朝元,每个城门建有谁楼。不久,朝元门被塞。嘉靖年间,始筑里城。汉阳城在明清受战火、风雨、水患影响,屡毁屡建。至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知府严防、知县林瑞枝重修城墙及东谁楼,不过因为经年失修,加上城防款项不足,汉阳城的所谓城防只有几堵不高的城墙,用的还是青灰土砖,以泥土居多,清军一轮炮轰下来半堵城墙就要塌陷,根本无力抵挡。

    有人说为什么不退守城中同清军巷战,事实上这提议确实有人提议过,不过很快就被黄兴否决了。比起民军,无论是北洋军还是清军其余编制,对待敌人都堪称残忍至极。在汉口城将失陷的时候,黄兴提出据巷而守,结果清军便移动大炮炮轰民军可能躲藏的民巷,造成了无数杀孽!不仅如此,在随后的汉口战事之中,为避免巷战出现大量的死伤,冯国璋下令清军放火焚烧前进,几乎焚烧光了半个汉口城,可见清军之歹毒、凶残!

    汉口之役后,武昌上下多有借口此事问责与他之人,国人别的能力没有,埋讨别人的能力绝对世界第一。不是什么圣人言论,就是古来仁义,着实令黄兴感觉战未始自己却先被捆缚了手脚。结果,他却放弃了借助这汉阳城那低矮的城防跟清军再打一场残酷的巷战!

    不过黄兴显然错误的估计了形势,他却没有猜到,在坚持了数天的高强度战事之后,清军的损耗还在民军之上,尤其是汉口清军。自从京汉铁路被他拿下了之后,原本南下清军的物资都是走得安徽境内。如今可好,连安徽也光复了,就算有英人偷偷帮忙通过海运运送一些,到底远水解不了近火,加上这几日的炮战不断,清军短短几日之内几乎打光了库存的炮弹,可叹黄兴若能狠下决心来再选择坚守几天,就能够获得同清军在汉阳僵滞的局面了!

    拜他那位喜欢近代史的父亲之助,李汉的近代史所说并不是很好,不过辛亥革命这一段他却知道不少后人的点评。比如汉阳战役,战后第一军总统官段祺瑞曾经在跟故友的书信中提到过,二十七日若民军再坚守一日,则伤亡不比民军差多少的清军各部将不得不选择暂时收缩防线停止进攻。他说这话一是因为清军连日进攻,军中疲惫兼损失不轻,下面军中多有怨言;二是渝口车站所存物资已经所剩无几,武器弹药更是消耗的厉害,民军尚有楚望台跟汉阳兵工厂补给,但是清军却是打一发少一发,至二十七日,清军各部损耗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了!

    正是因为读过这一段历史,虽说如今的民国已经被他把局势更改了个地朝天,但是也是因为他将原本这时正在鄂中、鄂西同清军大战的京山部分民军、汉川梁氏兄弟、以及宜昌民军等三部约五千多人送至了三镇,在经过了武昌的补给之后,这三支力量虽然不比新军,却也在战场上为民军分担了一些压力,造成了清军人员跟弹药的更大消耗。于此同时,虽说黄州等地的清军都被调集到了汉阳、汉口,但是更精锐的北洋军几镇却被挡在了北边。此消彼长之下,清军虽然依旧如历史上随上演的那般攻陷了汉阳民军防线,却消耗了更多的力量。

    所以,在跟洋人打过交道得知自己的铁厂跟兵工厂很难在短时间之内建成并投入使用之后,李汉便开始布局插手汉阳战事了。如今第十标几乎已经控制了无险可守的汉阳城,加上他也派出部队去接管了汉阳铁厂跟兵工厂,虽然还没传回来消息,不过汉阳城如今还未有失,料想应该没有多困难!

    果然,李汉等随着后面的辎重跟炮营入了城之后不久,就传来第十标拿着他的军令,接管了铁厂跟兵工厂的消息,令他松了一口气。

    很快,他便下令解散兵工厂的工人组建的防卫队,命令工人复工继续生产子弹跟炮弹之后,下令炮营于城墙上架设炮台,准备炮击忠烈祠处清军!

    没多久之后,龟山炮营阵地也传来好消息,传令兵已经解除了龟山炮营守军,不过也遇到了一点小麻烦,那就是在接管龟山炮营的时候,遭到了守军的拒绝,他们称必须见到来自武昌的军令之后,否则不会移交龟山炮营的驻守。

    对于这一点,李汉并没有计较,他派人立刻从兵工厂提出了一部分的炮弹,派人送去龟山阵地之后,随后又派遣了百余人留下龟山建设防线。得知原汉阳分军政府的负责等人都已经随船逃往武昌之后,他立刻下令分军政府残余人员于城中拿盖有他之印章之布告于城中各处张贴。

    在布告中,他夸说清军若攻陷了汉阳城之后,则可能如汉口一般,借口瓦选隐匿于民间之民军士兵,大肆搜刮掠夺、杀人放火。若不想妻儿子嗣遭了清军毒手,也不想美满家庭被敌人所破坏,必须同军政府一道,死守汉阳城,击退城外清军。

    他称自己这荆楚镇守使乃是蒙大都督号召,特别率军自鄂中赶来支援,最迟明日之后,还有数十船士兵将赶到,只要坚守过这一晚,明日便有无数援军赶来支援!

    除此之外,他还命令汉阳分军政府在张贴的布告中称,军政府只招募一些民夫负责搬运武器弹药,帮助建设城防。一旦建设完毕之后,蒙召之人便可回家。

    也是得了清军的帮助,他们在汉口拿一把可真是吓坏了不少人,因此不过短短半个多小时的时间,军政府便招募了一千多的精壮民夫,在城中到处奔走搬运石料、物资,搭建防御工事!

    面对着清军极有可能还不清楚他们这一股援军抵达的情况,李汉在派人骑马至各处张贴布告命令溃散民军往城中集合之外,令搭建完的炮营调集炮口对准了城外悄声最密集的地方,同时派人前去忠烈祠跟还在坚守的民军取得联系,然后,命第九标跟坚守民军为炮营提供目标坐标位置,好方便炮击。

    “近失弹!调整方位角xxx,高低角xxx!……预备,放!”

    “轰!”

    经过了一阵耽搁之后,李汉等登陆一个半小时之后,早就按耐不住的鄂中革命军炮营终于开始了怒吼,一发发炮弹射往城西聚集了约五千多清军强攻的忠烈祠阵地,一个照面便令清军损失不轻,不得不暂缓了进攻!

    “怎么回事,哪来的炮击?”

    黑暗之中已经杀红了眼,正陶醉在即将第一个进入汉阳城中方才的某个清军管带顿时心中的大怒。方才突然打来的炮弹令他在短时间之内损失了过半的手下,这叫他如何不愤怒呢!

    跟他一样情况的还有很多,跟忠烈祠民军回合之后,第九标带去的数十门小炮顿时也跟着怒吼了起来。它们虽然没有后面那些重炮的威力,但是李汉带来的炮弹中多以开花弹为主,落在清军人群之中,造成的威力可不比那自身后飞来的一门门炮弹威慑力差多少!加上第九标携带的机枪,虽然因为笨重,为了方便快速行军它们只带了少数,不过将机枪集中搭建了一条防线之后,短短十几分钟的时间,整整将正面冲击的两个清军营打残,可见这种现代大工业杀器的威力!

    第九标的标统名叫段金标,也是第一批跟李汉自武昌出走的士兵之一。当时他还只是一个普通士兵,不过在进攻应城时立过功,得了枚奖章,后来更被掉入了将官团训练新军,然后在襄阳清军南下之后,他就被调往刚组建的第九标任管带。后来拿下了新堤之后,原第九标的代标统因被军政府查出私自接受新堤富商贿赂之后,被军政府调回了应城,便由他接管第九标。

    二十七日夜,天上乌云缭绕,加上见不到月亮,地面上的环境越发显得黯淡不轻。

    此时的段金标正匍匐在前沿阵地一个刚刚开挖,还未完工的散兵坑里,观察着远处清军的枪火确认还有多少的敌人。好一阵,他才放下望远镜,向身边一名副官说道:“咱们对面似乎有一个精锐的清军营,可能是北洋新军。这可不成,他们还有几挺机枪。传令下去,让炮营给我集中火力,猛轰前面的河滩不远的小树林方向,争取将它的几挺机枪完全摧毁!还有,让旁边的民军配合咱们,他们那边怎么回事,都没指挥吗?方才从他们那边过来了两批清军,弟兄们没注意差点吃了亏了!”

    “是,标下这就去传达!”

    副官快速的将命令记在笔记本上,匆匆跑去传令,但刚直起腰,还没跑出散兵坑,整个人一个踉跄,向前扑倒,同时,从远处传来一阵“哒哒……哒哒……”的机关枪点射声。

    “快,快把人救回来!”段金标气得眼睛通红一片,那小树林里绝对埋伏有敌人的机枪兵,只不过敌人太过狡诈,躲在他们的步枪子弹打不准的地方,阻挡了他们过去跟民军合在一处设防。从点射声来判断,机枪手是好手,这么远的距离能将人击倒,肯定使用得是重弹。而且,估计也早就发现了他待得这个地方了。

    赶忙矮着身子换了一处低地,他气得连连骂娘!

    “啪!啪!”

    第九标阵地响起零星的步枪射击声,试图压制清军机枪火力,但距离太远,而且准头太差,再加上那挺机关枪上加装了钢板,普通子弹很难将它击穿,这是日俄战争的经验,显然已被北洋军学会。

    第九标阵地很快又沉寂下来,子弹不足,无法长时间与清军对射,宝贵的子弹只能用在反冲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