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bu小说网 > > 超陆权强国 > 第274节
    朱慈焯已经在弘光二十二年成亲,其正妃名卫嫣,父亲卫德正仍是翰林院一名正八品的五经博士,在女儿选为皇子妃后,卫德正被封为忠诚伯,顺利从翰林院退休。这个卫嫣肚子很争气,在弘光二十三年,一举生下皇长孙,让许多大臣都松了一口气,他们不必再担心皇长子的地位会受到威胁。

    事实上也是如此,从弘光二十三年起,皇长子就一直留在皇帝身边参予政事,而另外几名成年皇子已经分封海外,远离中原。

    “呵,朕只是爱惜人才,想留其中一人为我朝效力罢了。”

    朱慈焯更是好奇,大明要什么样的人才没有,父皇竟然对一个夷人动了惜才之心:“父皇,不知此人是谁?”

    王福将牛顿的名字说了出来,见朱慈焯脸上一片茫然的表情,心知怪不得长子不理解,即使是在英国,牛顿已经发表了二项定律,也没有人认为这个才二十多岁的青年会是一代科学巨擘。

    只是如今牛顿不去断续研究物理和数学,改为研究机械,又被引导着研究中国五千年来博大精深的文化,不知道还能不能取得他历史上一样的地位。不过,单是他前面提出的二项定律,已经可以名垂千古。

    随着英国剑桥大学提出与中国进行学术交流取得成功,法国、比利时、奥地利、瑞典等国也纷纷派遣学者,请求与大明进行学术交流。

    大明来者不拒,分别安排这些学者进入各个书院进行学习,于是原本已经式微的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鹅湖书院、豫章书院等名传千古的书院迎来了他们重新中兴的时机,不但得到朝廷拨款,而且多了不少洋夷作为学子,达到了他们一直以来教化蛮夷的夙愿。

    能够进入大明历史悠久的各个学院进行学习交流,各国学者都非常高兴,对于学院安排他们学习的各种儒家典籍也没有人提出异议,毕竟要想学习中国的技艺,必须先学习中国的文字和思想。等他们明白过来时,已经是数年之后,虽然有一部分人停止了学习,可是也有一部分人沉迷于研究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成为令人尊敬的汉学家。

    巴黎法兰西宫廷,太阳王路易十四推开情妇缠在他身上的手,从宽大的床上起来,拉响床边的摇铃,八名衣着轻薄,身材丰满的年轻侍女端着各种洗刷用具从门外走了过来,一人先拉开衣襟,将丰满雪白的乳房全露了出来,旁边两名侍女按住乳房轻轻挤压,一道乳汁激射到脸盆,第一名侍女挤完乳汁后,第二名侍女马上接着,最后一人挤完时,盆中已经装满了半盆浓浓的乳汁,端到路易十四面前。

    太阳王将脸浸入散发着热气的乳汁当中,半响才从脸盆中抬起头来,又经过一番清洗,太阳王穿着了华丽的宫装和一双高达十五厘米的鞋子,在一人多高的镜子面前再三打量,没有发现什么不妥后,太阳王才走出自己的寝宫。

    用过早餐之后,太阳王开始一天的工作,从弘光十七年,西元1661年,首相马扎然去世后,当各部主管向路易十四询问他们以后该向谁汇报工作时,太阳王只有简单的两个字:“向我。”

    从这一天起,太阳王再没有任命首相,而是将权利牢牢掌握在手里,为此,他每周工作六天,冬天时工作时间不少于八个小时,夏天甚至长在十三个小时。

    他和任用的财政大臣柯尔伯大力推行重商主义:保护扶持国内手工业,用贷款扶持工厂主;废除国内各个贵族私设的关卡,发展关税同盟;大力发展外贸,支持建立对外贸易公司。

    太阳王的努力作出了成效,通过这些政策,法国国内的经济得到极大的发展,法国农民嘴里念叨着他的一句名言:要让乡亲们每周锅里都有一只鸡。(汗,说一句,后世美国总统胡佛的竞选内容竟然是抄袭太阳王的创意。)

    法国的税收也得到极大增长,很快超过一亿里佛尔(注1),太阳王刚刚亲政时,法国的财政已经快要破产,靠对刚死去的首相马扎然抄家才顺利度过危机,数年后,政府不但还清了以前的上亿里佛尔欠款,还使得太阳王有钱对军队进行改造,将原本只有七万多人的法国军队汰弱留强后,扩展到了三十万人。

    这支军队的战斗力在两年前的西班牙遗产战争中得到检验,法军一路攻占尼德兰的弗兰德尔、卢森堡,仅用三个月内就占据了尼德兰大部分地区,又用了不到三周的时间征服了弗朗斯—孔泰,这场战争为法国赢得了里尔等12处地方,打开通往荷兰的大门,巴黎从此成为整个欧洲的外交中心。

    王宫仆人首先递给太阳王数份欧洲主要的报纸和一份来自友谊岛的《大明日报》,尽管《大明日报》上刊登的消息往往是半年前的旧闻,欧洲的君主们依然对这份《大明日报》非常重视,把它当成了解大明的一个窗口。

    自从大明五年计划完成的情况在欧洲刊登之后,对于欧洲各国君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审视完自己国家之后,哪怕是太阳王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国家和大明差距实在太大了,了解东方,也就成为欧洲各国君主最为重视之事。

    今天吸引太阳王目光的不是《大明日报》,而是法国自己的一份报纸,这份报纸的名字直接取名《报纸》,创办于1631年,原本只是一份周报,从去年开始,采用了大明新式的印刷术后,改为日报。

    除了对蒸汽机采取严格保密措施外,大明绝大部分商品都对欧洲开放,印刷机、纺织机、甚至连最先进的电报机也出口到了欧洲,大明已经协助欧洲各国建立了数千公里的电报线路。

    今日的《报纸》头号标题,《欧洲还有什么能卖给大明?》,这个标题用上了粗大的黑体,后面还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文章用举例的形式将欧洲需求东方的商品例了出来:瓷器、丝绸、香料是最为古老的三项,单是这三项,欧洲各国每年就要付出一亿五千万里弗尔以上白银,相当于整个法国一年税收。而茶叶、钢铁、电报线路新三项商品交易规模已经超过了古老的丝绸、瓷器、香料。再加上其余各项商品,每年欧洲从东方人手里购买的商品数量价值超过六亿里弗尔。

    而东方人对于欧洲的商品需求却很少,欧洲的铜价已经高于东方,东方人再也不会从欧洲购买铜料;书籍:东方人购买的够多了,也不会再购买;如今东方人购买最多的是各种珠宝、古董、书画、葡萄酒还有棉花、羊毛等原料,可是这些物品每年的价值最多值三亿里弗尔,还有三亿里弗尔,欧洲必须付出真金白银。

    文章最后得出结论,若是这样长久下去,即使欧洲有从美洲的白银运过来补充也吃不消,欧洲的黄金白银会被东方人象无底洞一样吸尽,而大量的艺术品被东方人购买,以后的欧洲不但会变成金银的沙漠,而且还会变成文化的沙漠。

    路易十四放下报纸,陷入沉思中,虽然结果未必如《报纸》上说得这样可怕,可是如此不平等的贸易肯定不能持久,如今法国一亿四千万里弗尔的税收中,有四成来自关税收入,这种收入还在增长,一旦贸易衰弱下去,这四成的税收就会受到影响。

    “去,把柯尔伯唤来见我。”路易十四向仆人吩咐道。

    仆人应声下去,过了一刻钟左右,财政大臣柯尔伯来到了路易十四面前,太阳王指了指桌上的《报纸》道:“亲爱的伯爵,你看过这篇新闻吗?”

    柯尔伯拿起了报纸,快速的扫了一遍,道:“尊敬的国王陛下,这篇文章所提有一定道理,去年法国进口的商品总值合一亿五千万里弗尔,而出口商品总值只有一亿一千万里弗尔。”

    “也就是说去年仅法国就流出了四千万里弗尔的金银。”太阳王脸上露出一丝忧虑。“柯尔伯,我们必须找出一种或几种可以出口四千万里弗尔价值的商品来。”

    “尊敬的国王陛下,这非常困难,或许我们可以减少一点进口的商品。”柯尔伯说道,他虽然能干,可也不能变出一种可以马上让东方人购买的货物来。

    “不,这不是好主意。”太阳王拒绝了财政大臣的提议,减少进口商品,意味着大量税收减少,何况进口物品最多的就是王室,王室一年开销占到了法国税收的四分之一,其中大半都是进口。

    ……

    注1:一里弗尔大约合纯银六克,6.2里弗尔约合1两白银。

    第四卷 帝国东升 第433章 奴隶贸易?

    路易十四不愿意减少进口商品量,柯尔伯一时也想不出好办法,柯尔伯只能向路易十四建议,不如联合欧洲其他各国一起商讨,或许可以找到一个解决的办法。

    欧洲各国中,没有贸易逆差的恐怕只有葡萄牙,通过转运一部分大明货物,葡萄牙非但没有贸易逆差,每年还顺差不少,而最不怕贸易逆差的则是西班牙人,西班牙每年都有来自美洲的巨额白银作为补充,富得流油,完全可以放心使用来自东方的商品。

    而其余各国,基本上对大明都有巨大的贸易逆差,靠着早期从非洲、美洲等地掠夺的大笔金银,各国虽然还可以支持,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在路易十四和他的财政大臣商量如何应对贸易逆差时,王福也和自己的首辅大臣、皇长子说起与欧洲的贸易顺差问题。

    大明对欧洲的贸易顺差早在万历时期就已开始,初期每年只有一二百万两左右,后来扩大到三四百万两,持续数十年下来,累积的贸易顺差估计在一亿两左右。而到了弘光自己手上,由于开放了海贸,每年贸易顺差扩大到千万两,自从大明舰队首航欧洲后,每年贸易顺差更是猛增到数千万两,最近二十年,预计大明对欧洲的顺差超过五亿两白银。

    加上美洲、南洋、印度、东亚各国,大明这些年合计的贸易顺差至少也有十亿两白银之巨,这么多白银一起涌入大明,如果不是赶上大明正在进行工业革命,大明经济早就崩溃。

    因为这些年大明生产力急速上升,大量白银的涌入,非但没有拖累大明经济,反而给了大明经济巨大的助力,正因为有了大量白银涌入,大明生产的商品才得予交换,巨量白银和庞大的商品生产就象是两台互相交换推进的机器,缺一不可,大明经济才会取得如此辉煌成就。

    英国人对满清发动鸦片战争,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双方贸易的不平稳,中原和欧洲之间累积了二百年的贸易顺差,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使欧洲承受银荒之苦,而白银的大量流入又抬高中国的物价,促进了欧洲更大的贸易逆差,这就象是一个恶性循环,最终英国人选择了枪炮来解开这个死结,用鸦片平衡双方的贸易,这样一来,历史掉了一个头,巨额的鸦片不但侵蚀了中国人的身体,而且使得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如今大明从欧洲吸收白银的速度远比历史上任何时代就要快,或许用不到一百多年后,再过一二十年,欧洲就要受不了,以现在大明的实力,英国也好,法国也好,并没有向大明发动战争的实力,自然也不可能逼迫大明购买鸦片,只是一旦吸干欧洲的白银,大明与欧洲的贸易必定要萎缩,运往欧洲的货物倒逼回来,很容易对大明经济产生副面影响。

    朱慈焯竖起双耳,努力的听着父皇所讲的话,如今围绕在他身边之人多是实干之才,但象这样对大明的经济层面进行分折,他从来没有从哪一个老师或幕僚嘴里听说过,如今骤然听到,却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樊跃掌管着最早的户部银行,对于经济自然理解的更多,以大明现在的经济实力,再吸收十亿两白银也不成问题,但白银也绝不是越多越好,户部银行已经发行可以全国通用的银票,经济交易不必完全依靠白银,白银的泛滥,不利于朝廷对经济的掌控。

    “皇上所虑极有道理,只是我朝所需欧洲诸物实在不多,除非引进人力。”樊跃想了想才回道。

    这些年,看到大明生活富裕,不少欧洲人想定居在大明,入籍成为大明百姓。只是朝廷一直严格控制入藉人数,非有特殊才能者不可入藉,一年入藉者不过百人。

    夷人远投这一套在大明早已被抛弃,大部分官员都同意限制夷人的入藉,只是随着大明国内劳动力价格越来越高,不少商人想引进南洋土箸或者黑人奴隶,却一概被皇帝否决。此时再听到樊跃提起引进人力,其实更多的想开启与欧洲之间的奴隶贸易。

    王福马上摇头:“中原是汉人居所,不可乱了族群,爱卿可不要忘了五胡乱华和宋末泉州之乱。”

    樊跃脸上露出一丝失望之色,他无疑代表了一大部分新兴的资产阶级的想法,迫切希望朝廷能放开引进奴隶的口子,尤其是开放采矿方面的奴隶。

    随着经济发展,大明对各种矿产需求越来越大,而矿工又是最辛苦的工作,如今大明处处是机会,实在不行还可以种地,百姓都不愿采矿,除了一部分北方转过来的奴隶外,各个矿厂只得采取高薪吸引百姓前往开矿,一个强壮矿工,如今月薪已经超过二十五两,仅次于水手价格。

    而在南洋,一个奴隶价格最多百十两,合起来不到一名普通百姓五个月薪水,矿工如果发生意外,矿主还要向家属赔偿大笔银子,而使用奴隶,除了伙食外再无开销,一个强壮奴隶使用五年计,比起使用普通百姓,起码可以少支付一千多两的银子,死了直接往矿山一丢,谁也不会过问。

    事实上,南洋的各个矿厂因为大量使用奴隶,各种矿产价格猛降,即使运到本土也有强大竞争力,已经迫使不少本土矿山不得不封闭。

    只是皇帝提到五胡乱华和宋末泉州之乱,樊跃却也惊心,五胡乱华之胡人,原本全是晋人奴隶,结果逼得晋室南渡,北方汉人几乎族灭。蒲寿庚本来只是獠人,大宋不但允许其长驻泉州进行海贸,甚至任命其执掌泉州市舶司,待其可不谓不厚。可是就在蒙古人还没有杀到泉州,蒲寿庚已经先一步叛乱,将大宋在泉州的宗室斩尽杀绝,断绝宋朝最后一丝希望,正应了那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皇上,虽有前车之鉴,只是此事却不可尽废,以我大明之强盛,断不会有晋宋之祸。”

    王福摇了摇头,许多人以为皇帝不同意引进奴隶是因为名声和仁慈,其实并非如此,在王福看来,引进奴隶短期内看似对国内经济大有好处,长期来说得不偿失。他转过头向着朱慈焯道:“皇儿,你说说看,大明本土也需要象南洋一样,大量使用奴隶吗?”

    朱慈焯一时不好回答,依他的本意来说,使用奴隶未尝不可,但父皇一直反对在本土使用奴隶,并废除了国内所有徭役,凡朝廷工程,宁愿用大价钱雇用百姓。

    “父皇,儿臣愚顿,不能明白父皇深意。”

    “那好,朕问你,若是朕开放中原使用奴隶,谁得利最大,谁损失最大?”

    “父皇是说,得利最大的是矿主,失利最大的却是百姓。”朱慈焯反应过来道。

    “不错,看来皇儿这些年长进不少。”

    王福赞许的点了点头,这些东西其实报纸上已经辩论过许多次,许多工场主,尤其是矿主,经常买通报纸鼓吹使用奴隶的好处,只是此举也激起不少士子强烈反对,他们反对使用奴隶并不是经济原因,更多是一种读书人的道德和责任,这也导致矿主不能对其收卖,民间反对使用奴隶的声音一直不断。

    “皇上。”樊跃却还想争取一下,道:“可是如果使用奴隶,矿产价格会变低,对于百姓,朝廷也都有好处啊。”

    “爱卿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若真对朝廷、百姓均有好处,朕为何一直不纳,莫非朕真是一个迂腐之君不成?”

    “微臣不敢。”樊跃吓了一跳,连忙请罪。

    “爱卿请起,看来朕还是要爱卿解释一下,不能爱卿心中定能不服。”王福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奴隶会挤掉不少原本普通百姓的岗位,使工场主有更多选择,从而压低普通工人工资,加重剥削,这一点几乎人人皆心知肚明,只是引进奴隶本来就是来自各个工矿厂主的呼声,这是对他们极为有利之事。

    奴隶是人,并非全无反抗,一旦奴隶反抗,必定会引起社会动荡,这一点大多数人都能看到,只是对于大明军力的自信,基本上视而不见。

    最后一条,大多数人则基本没有概念,奴隶会降低资本家采用更先进的机器提高效率的意愿,对于资本家而言,只要奴隶比更换机器所需费用更廉价,他们宁愿多买奴隶而不愿更换更先进的机器,最终导致生产力停步不前,给其余后起国家追上的机会。这一点,英国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因为有着印度无穷无尽的廉价人力,纵然领先数百年,还是被其余国家一一超出。

    可以说,如果大量使用奴隶,百姓、朝廷都不会得利,资本家会短期得利,到了最后其实也不会得利,至于南洋的矿产使得国内矿山倒闭,王福巴不得如此,大明本土资源本来就不丰富,有更丰富的南洋资源使用,何乐而不为,大明是工业革命的先行者,资源价格高一点,完全可以从产品定价中消化。

    第四卷 帝国东升 第434章 战争疑云

    在南洋使用奴隶,并不是把南洋排在本土之外,只是为了减少当地土著的数量,使汉人占据人口的多数,才能真正让南洋长治久安,至于外来的黑人奴隶,大明同样需要禁止。

    而美洲的印第安人,大明并没有当其作为奴隶看待,而是采取了尽量同化的办法,把印第安人尽量吸收到汉人体系当中,因为印第安人和汉人基本同种,而且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就有殷商移民渡海北迁的说法,将印第安人纳入大明体系当中,并把没有遭到太多麻烦,当然,如果有部族拒绝融入,明军也不介意让对方见识到钢铁和火药的威力。

    樊跃已经彻底打消了劝说皇帝允许本土使用奴隶的念头,既然不能用奴隶贸易来平衡与欧洲之间的贸易顺差,樊跃马上想到从银行着手,向皇帝道:“皇上,不如授权户部银行在友谊岛上的分行,尽量将贸易顺差的银子存放在欧洲,然后贷款给各国政府和商人。”

    禀承于服务金钱的原则,大明户部银行的分支机构已经开遍了各个洲,号称有大明商人的地方就有大明户部银行的分支,友谊岛上的户部银行在当年建设友谊岛时就成立了,只是除了承兑各国货币外,贷款业务一般针对大明商人,很少有外国商人能够在户部银行贷到款。

    “樊大人,这么多银子,如果有人贷款不还怎么办?”朱慈焯担心的道。

    “殿下放心,这个世上还没有哪个商人或国家能够赖大明户部银行的欠款。”樊跃语气中透出强大的自信。

    “那岂不是要挑起战争?”朱慈焯口气有点不忍的道。

    “殿下,猛兽必须时常露出爪牙才能让野兽畏惧,大明的力量虽然强大,但欧罗巴诸国除西班牙、荷兰有过与大明交过手外,其余各国都没有见识到大明的战力,他们虽然有所畏惧却不会太强烈,如果真有小国敢跳出来挑战,大明正好杀鸡骇猴,以后自然不会再有人赖帐。”

    朱慈焯还想说什么时,斗然想起当年草原上数千大明军队面对数万蒙古大军轻松击溃的情景,心中一松,没有再问。

    看到长子没有问题,王福点头道:“恩,此策可行,朕准了。”

    用大规模贷款来平衡欧洲的贸易逆差,确实是一举数得之好事,银子不运回大明,自然不会对大明经济产生冲击,而欧洲的银子不流出,也不会出现银根紧缩,东西方的贸易可以一直繁荣下去。

    只是如果这种不平衡的贸易不作出改变,累积在各国头上的债务会越来越多,最终会成为一个绳索,牢牢的将各国脖子套住,到那时,才是大明真正可以对欧洲诸国予取予求之时。

    眼下几年欧洲底子还很厚,不一定会找大明贷款,只是贸易一直这样持续下去,他们不想贷款也不成。

    大明找到了可以平衡东西方贸易巨大顺差的方法,只是这个方法绝不是欧洲所需要的,路易十四显然是一个不愿长期欠款之人,在他亲政的数年,就将首相马扎然手上欠下的上亿里弗尔还掉。

    路易十四连续邀请了波米西亚、丹麦、奥地利、瑞典、英国等欧洲主要国家的驻法使节,一起参加宴会,企图商讨出一个可以解决与东方贸易不平衡的办法。

    只是这种由生产力差距决定的贸易平衡,除非你的生产力能够迎头赶上,或者干脆闭关锁国,否则注定无解,当然,最后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选择战争。

    法国此时已隐隐的欧洲第一强国之称,只是路易十四还不至于选择挑战远东第一强国,这样的商讨注定毫无结果。

    当各国使节都离开后,英国使节却留了下来,英国使节是来与未法国签订密约,希望可以联手对荷兰发起战争。

    这将是第三次英荷战争,前二次的英荷战争分别在大明弘光八年(西元1652年)和弘光二十一年,(西元1665年),第一次英荷战争的原因是由于英国议会在大明弘光七年时,颁布著名的《航海条例》,规定一切在欧洲、美洲、非洲生产的商品,只有在英国船员管理的英国船只上才能运送到英国本土。

    荷兰国土面积只有四万平方公里,最盛时却拥有1万6千艘商船,海上运输线等于是荷兰的生命线,英国颁布的《航海条例》无疑极大损害了荷兰的利益,最终双方在第二年爆发战争,这场战争持续了三年,以英国取得胜利告终,双方签订《威斯敏斯特和约》,荷兰被迫承认了英国的《航海条例》。

    第二次英荷战争则是英国主动挑起来的,英国人抢夺了荷兰在美洲的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并将之改名为纽约。第一次英荷战争失败,痛定思痛的荷兰对自己的海军大大加强,英国的挑衅使荷兰找到宣战的借口,这场战争同样进行了三年,在西元1667年6月,已经连续取得数次海上胜利的荷兰海军突入泰唔士河,炮击伦敦,祸不单行的是,当时伦敦正在流行鼠疫,一万多人死于非命,英国迫不得已,只得承认战败,与荷兰签订《布雷达和约》。根据和约,英国不但放宽了《航海条例》,还放弃前面抢占的荷兰殖民地。

    这次战争的失败,使得查理二世威望大损,为了挽回自己在英国人心目中的形象,如今离前一次战争结束仅过了三年,查理二世就决定发动对荷兰的第三次战争。

    只是决定发动战争的查理二世却面临着无兵无钱的局面,为了防止查理二世象他父亲查理一世一样暴政,英国议会对查理二世的权力作出极大限制,国王不设常备军,只有王宫卫队和驻扎在苏格兰、爱尔兰各据点人数较少的部队。王室土地在克伦威尔时被拍卖,王室费用完全靠议会下拨来维持,查理二世就是想招募兵力也完全没钱。

    如果没有法国支持,查理二世根本无力发动战争,这次英国使节其实是充当了查理二世的密使,希望与法国一起结成秘密盟约,一起出兵对付荷兰。

    二年前的遗产继承战争时,路易十四已经想把荷兰这个低地国家并入法国,只是在英国和瑞典一起介入调解的情况下,路易十四不得不结束遗产继承战争,命令法国军队在荷兰边境前停了下来。

    如今英国主动提出进攻荷兰,路易十四大喜过望,很快与英国签订了《多佛密约》。

    密约规定:查理二世有在英国恢复天主教,并与法国共同对荷兰作战的义务;路易十四有出兵镇压英国可能发生的“骚乱”义务,并由法国提供四十万英镑,作为查理二世出兵的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