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bu小说网 > 玄幻小说 > 等待哈佛 > 第10章
    你要研究教育,需要时间去试,因此我有了自己办民办大学的念头,为什么要自己办?因为我懂高等教育,还有,教育部部长都是我的老领导。我1982年提出来办,他们都支持,但说要找一个可靠人士,假如不可靠,那学历可以卖钱,文凭可以卖钱,要找一个他信得过的人。我这个人,大家都信得过,这是第二个原因。

    另外,我在清华大学有很大的影响,能够动员其他老师来上课。当时是试验形式,我提出办一个民办大学,国家承认学历。问题就出来了,我觉悟得太早。这个报告先递到北京市委,接着到教育部,然后到市教育局,经过了一年半左右的研究。1982年3月开始写的报告,到1983年8月,一直反复研究。当时的民办大学不能承认学历,我还请了清华、北大、人大三个学校的第一把手支持我,当时我是人大代表,大家都签名支持。后来教育部经过研究,答复是:甭说他们三个人支持你办民办大学,就是他们自己出来办也不能批,哪个出来办分校都可以,个人出来就不能承认。

    这个事情就黄了,花了一年半时间。我垂头丧气,当时我家前面一个楼,正好是海淀区委书记贾春旺的家,后来就是北京市委副书记。既然民办不行,那么我们来个区办,行不行?我就去找他,正好是礼拜天下午,我就跟他说办一个大学,他说行。我很快就写一个报告给他,他看了还可以,打出来以后,他签字,让区长也签字,我就让清华大学的领导也签字,我也签字,现在不叫民办,叫区办,海淀区主办,清华、北大协助。但是呢,换汤不换药,就是学生自费上学,不包分配。这个自费,就把民办包括进去了,就是不要国家出钱,这样就把报告书拿出去,这样一开始批的名义是海淀区主办。在这个情况下,借这个壳才能把这件事情办起来。当时我们清华的人说,国家给清华大学那么多钱,办起来都很困难,你小子这么点钱,办什么大学?钱给了你,你怎么花,你报账都报不出来,哪里那么容易?我和教育部部长、北京市委领导谈,都觉得我很有道理,到最后要签字的时候,他们就说,这个太难为你了,几十块钱就这样办大学?!

    张您当时多大年纪?有没有风险意识?

    傅正泰49岁。我当时是清华大学副教授,工资也就100块钱。热情可嘉,方向是对头的,但是这个事情太玄了!所以,当时保留了我清华的编制,不行就回来,我仍然是清华的老师,这是他们的好意。半年后,这个学校已经办起来了,不会垮下来了。清华大学就找我来了,说你现在已经稳定了,没有垮台的问题了,你是不是可以调走了?到了那个时候呢,我本人的想法变化了。我发现清华大学教授的头衔有用,如果我跟人说我是清华的教授,又是海淀走读大学的校长,人家马上相信,认为你对中国的高等教育研究得特别透彻。于是,我就不肯走了,他说那怎么办呢?我说,交点钱吧。我交了10万块钱,这样就太平了。这样呢,到现在我领工资仍然领清华大学的工资。

    张现在的外部环境对您来说非常有利。大家谈起海大都说,它沾了两头的光,既享受了体制内的优势,又具有体制外的优势,当然发展得好。

    傅正泰说我们不是民办大学,因为一开始是以区办的形式办起来的,如果不是这样,根本不可能办起来。只有用这样的因素,取得了时间的机会,向世人证明,民办还是行的,这样以后才有人敢做。要是没人开头,谁也不敢。

    张那个时候中华社会大学办起来了吧?他们比海大早。

    傅正泰那个时候中华社会大学办起来了,但国家不承认学历。海大国家是承认的,除了国家不给钱,其他的都一样。中华社会大学叫大学,台湾叫补习班,台湾不承认学历就是补习班,不承认就要自考,不能给文凭。海大在成立的时候就承认学历,和其他公办学校一样,但是是民办的。因为没有人相信我能办起来,都觉得我有道理,但是要办却没有钱。当时清华、北大一分钱都拿不出来,是因为谁都不信,海淀当时也拿不出钱。这个事是我自己办起来的,是自筹资金。所以说海大不是民办的,也有道理,当时是区办,实际上就是民办。

    “海大的发展证明,民办公助是个好办法”

    张在以后的办学过程中,海淀有补贴,补贴得不大,主要是靠民办。这样就有了一个新的办学体制,就是“国家承认学历,学生自费上学,不包分配,学校面向市场,自主办学。”

    傅正泰第一,国家承认学历,除了承认学历没有别的责任;第二,学生自费上学,不包分配;第三,学校民办公助、以学养学、面向社会。与其他民办学校不同的地方就是民办公助。什么叫民办?比如,2001年学校的总收入1.42个亿,其中1.38亿是学生交的钱,政府补贴400万,占3%;2002年学校总收入1.94亿,其中,学生交的钱是1.87亿,政府补贴500万。就是“助”的比例非常小,总体是“办”。办就是办,助就是助。给多少钱,给的多是对的,给的少也是对的,你和领导关系好,跑得勤快,给的钱就多;你和领导不好,跑得不勤快,给的就少。和一般民办大学不同,他们是一点“助”都没有,我们是有“助”,但是“助”的比例非常小。

    1984年国家承认学历。公办不交学费,包分配,海大完全不同,所以都是我借钱盖出来的。教学楼是借钱盖的,开始的校舍是租的,政府不给钱,办的问题都是自己解决,我最多时欠人2300万元。海淀老师的编制,是挂在海淀区人事局,一旦垮台了,给老师安排,有利于外面的人才来海大工作,其实没有实际意义,但是有心里上的安慰。教师有博士、硕士、本科、大专学历,所以,民办公助是个好办法,政府不能完全不管,政府有时候的支持是很重要的。以前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办大学,政府完全不管是不行的。我采取这样的方式和体制比其他的民办要强,我们也确实是民办,后来也承认是民办,但我们这个体制比纯民办优越,所以我们有这样的发展,与体制有关。既使民办,国家也不是完全不管。公办要吸收民办的优点,政府应该多加照顾民办。

    学校采取了以学养学、滚动发展的办法,不仅培养了大批学生,而且建设了校舍,有了很大的发展。去年招收新生,有102个专业,招收4876个人,在全北京占很大的比重。民办大学办起来是很困难的,时刻感受到财政上的压力。家长送子女来上学,对学费很容易接受;还有一个要求,就是培养真才实学。咱们把孩子耽误了,咱们就完了。因而学校对自己的专业设置很有要求,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率。所以我们觉得民办有内在的压力,这种压力可以转化为动力。海大最突出的特点,讲是讲不包分配,但是学生的就业率非常高。1999年我们毕业了1001个学生,就业率94%,在全北京市高校排名第五;2001年毕业了1201名学生,就业率99.08%,排名第三,除了警察就是我们;2002年我们毕业了2576人,就业率99.3%,就是2576人,当中只有13个人没有和单位签约。

    我们这个学校是专科。考不上本科的,就上专科,都是没有地方去,学生才到这里来。经过学校三年的培养,不仅超过了北京学校的专科生,而且超过了北京学校的本科生。从这里面看民办高等教育,一开始是被动的,中国人多,国家底子薄,现在看民办有民办的优点,有公办达不到的优点。美国最好的大学是私立,日本也是。而且,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教育家,也是民办教育家,比如孔夫子、孟子,所以民办教育在中国的历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张开始的时候,学校的就业率怎么样?

    傅正泰高教局口头上的协议,他们不管海大的专业设置,那个时候不统计就业率,学校办什么专业也没有人管我,你要办就办。但是这个学校的学生分不出去,他就要管了,结果我都分出去了,所以他就不管。

    第二部分“专业大户”傅正泰(2)

    “一定得把要求吃透,才能培养出合适的人才来”

    张我知道海大的专业设置都是应用型的,民办大学的专业都非常实用,紧贴市场,海大与其他的民办学校有什么区别?

    傅正泰海大的发展成熟在于,第一民办,第二大力发展国家实用教育。刚才我讲了,大学生到底是多了,还是少了?专科毕业生不好就业,所以要求深入研究,为什么专科生不好就业?经过我们深入研究,不是社会不需要人,是学校没有办好。高等学校办专科,不是真正培养人才,是他们的人多了,所以需要办专科;不是社会需要办什么,而是他们有什么办什么。本科生四年,专科两年,理论学得不够,专业不对口,学生当然不好分配。所以不是社会不需要,是专科要适合社会需要。北大出来开机器是不对的,社会不需要人开机器也是不对的。社会需要应用型人才,你现在是要结合社会需要去培养人,首先专业设置要符合社会的需要,然后是你要培养什么层次的人。

    海大有好多专业和外校都是一样,但是培养的人不一样。比如海大有生物工程专业,清华、北大也有生物工程专业,清华、北大是培养理论性、开发性人才,海大作为三年的专科是培养实验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