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bu小说网 > > 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 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第142节
    卢象升的手停在半空,眼中瞳孔骤然放大,觉得自己胸口猛然一恸,仿佛被三尺寒冰铸成的利刃,穿刺而过。

    自幼以来,深得其父谆谆教导,再加上卢象升勤学有为,虽然没有神童之资,却也能时常展露出非比常人的见解。

    他料得此番入京参加殿试,会引老父反对,却没成想会是今日这般父子决裂的后果。

    一时之间,卢象升长久以来坚定的报国之心,猛然撼动一颤。

    “建斗…”老者两字出口,胸口一疼,道:

    “主考官魏广微,可是害死清流名臣魏大中的主要指使啊,你真要去?”

    卢象升一怔,思量片刻,仍握拳道:

    “要去。”

    老者闻言,眼中几乎含泪,无助地坐在槐树下,喃喃道:

    “建斗,当年你小时候,总说以后要做大事,这些话都不作数了吗?”

    “你变了…”

    卢象升蹙眉,站到门口,静静打量着自己父亲,道:

    “爹,孩儿从没变过,是您变了。”

    “我说的话,一直以来都是作数的,此番入京,我深信以我之才能,定可进士及第,光耀门楣,一展才学、抱负!”

    老者无措地捂住脸,他开始语无伦次,满目含泪,怒其不争,近乎哀求地道:

    “建斗,你不要这样…爹知道,你这是和爹置气…算爹求求你…不要去了…”

    卢象升满腔热血化作热泪,眼中更多出几分决绝,向后深深一拜,道:

    “孩儿从没有与您置过气。”

    话音落地,老者却一反常态,怒目而视:

    “陛下贵为天子,难道不知自己的身份吗?还会被权阉蒙蔽,那是昏!”

    “因直谏而滥杀重臣,那是暴!”

    “为这等昏聩桀纣之君,你将我卢家的列祖列宗置于何地?”

    “这天子累日善恶不分,他荒唐昏聩也就罢了,为父一直是如何教你的,到今日,难道你连尊严都不要了?”

    “——父亲!”

    卢象升拂袖转身,二话没再说,就要离去,却被老者踉踉跄跄追上前来,焦急询问:

    “建斗,你干什么去?”

    “赴京,殿试!”

    卢象升因一时气急,以致脚步虚浮,没有看路,险些被石块绊倒,待他稳住身形,却见老者已从家门追了出来。

    “卢建斗!”

    “你再向前走一步,你我父子…”老者咬着牙,直呼其名,胸中只觉万箭穿心,还是把那句话说了出来:

    “此生…都莫要相见了。”

    “我卢家,丢不起那个人!”

    卢象升顿住脚步,凝神不前,紧紧攥住双拳,直至滴出血来。

    就在老者紧张呼吸之间,下一刻,却见青年忽然加快脚步,愤而向前,留下一句话:

    “不见便不见,建斗此生,托付大明朝矣!”

    老者堪堪听这最后一声,伴着老鸦归回的叫声传入耳边,忽然想起卢象升小时的往事。

    他愣愣望着卢象升的背影从眼眶中消失,咒骂一句,进而神情彻底崩溃。

    “小兔崽子,气煞我也、气煞我也!”

    ......

    明初,曾闹过一个南北榜案。

    发生此事的原因,是因为那次会试录取的全都是南方人,偌大个大明朝,竟无一名北方人上榜。

    起初,朱元璋雷霆震怒,还以为是取仕不公。

    后来查清,倒并非是取仕不公,就是因为自李唐以来,南方人在科举上的表现,明显优于北方人。

    朝廷取仕公道,反倒让事情更加复杂,因为这种借口,北方士子明显不会服气。

    后来朱元璋为了笼络南、北士子,定制今后科举,皆分南北取仕,增补北方举人入仕,这才完美解决了南北榜案。

    行至今日,殿试策问题目一经放出,随即引起士子们的激烈讨论。

    原因无它,因为这次的策问题目,“西南治夷之问”,那简直是不要脸到了极点。

    第一百八十五章:分省录取制

    西南治夷之问?

    换成大白话,问朝廷治夷怎么样,再直白一点,皇帝治夷的政策怎么样。

    能说不好吗,敢说不好吗!

    那不就是变着法让殿试的贡士们吹皇帝治夷有多英明,有多伟大吗?

    很快,听见消息的贡生们,都觉得这次殿试实在太简单。

    在他们看来,自己需要做的,就是绞尽脑汁去想,这回朝廷治夷的政策上,到底哪做的好,就行了。

    当然,这也让前来参加殿试的贡生们,自然而然分成了两派。

    有一些人认为,朝廷出这样的策问题目,定然权阉魏忠贤的主意,让铁杆阉党魏广微担任主考官,定也是他从中作祟。

    这群人,以文徵明之子,东林大才子文震孟为首。

    他们都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便是同龄人中的所谓神童,词、书、画俱佳,名满天下之辈。

    另外一些人则是从政治角度出发,认真在思考这回朝廷在西南政策上的得与失。

    论名气、出身,他们比不上那些书香门第的才子们,但却个个都有独到见解,也愿意为国效力,抛头颅、洒热血。

    甚至,这些人很多都做着随时投笔从戎,为国征战的打算,他们以卢象升为首,眼中少有文贵武贱的隔阂,国家利益大于天。

    除了这两帮人以外,还存在不少于夹缝中生存的所谓“小人”,他们听见策问题目,个个都是兴奋不已。

    这样的考题,正是他们所最需要的。

    这样的人,听见策问题目后,第一个想的不是朝廷为什么会出,而是会想,到底如何能把朝廷治理西南的政策夸得尽善尽美。

    换句话来说,如何拍好当今皇帝的龙屁股…

    对于朱由校来说,每一类人,都是朝廷中必不可少的,他们现在的争论,就是日后朝廷中党争的雏形。

    做皇帝的,最看重的便是均衡。

    距天期二年的壬戌科殿试只剩下几天,各地贡生们的讨论天马行空,很快就汇聚到了从前各地科考熟“阔”的问题上。

    有明一代至今,从进士人数来看,江西、浙江、江苏分列全国总榜前三,而第四,则是低调追赶的福建。

    到了万历末年,福建的进士人数甚至超过了江苏,位列第三。

    对于江西一省在科考上无可动摇的头名位置,有一种有趣的说法是,可能是受到了王阳明的鼓舞与“知行合一”理论的刺激。

    而江苏呢,恰恰可能也和王阳明有关,因为这里曾是王阳明仕途闪光的发源地。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谁家祖上没阔过?

    北方人虽然不服气,但却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事实:唐代以后,在科举之路上,最阔的永远是南方省份。

    在科举上,宋代的江西也不弱,排名仅次于福建和浙江,稳居前三。

    朱元璋建立大明后的前一百年,江西迅速超越闽浙两省,成为全国最能考的省份,并且长期稳坐第一的宝座。

    尤其是赣江中流的吉安府,在前一百年间,居然产生了四百二十六名进士,还有三十三位巍科人,你敢信?

    这还不算什么,更让人震惊的是,建文二年和永乐二年连续两次科举殿试中,一甲进士六名,吉安人就包办了五名。

    现在大明朝的贡生们说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全国科举看江西,江西科举看吉安。

    这话并不是空穴来风,江西吉安人在科举上,一直是比较有造诣的。

    然而在大明朝,你想要当个举人容易吗?

    就这回策问来说,西南治夷之问,你光是给皇帝猛拍龙屁就行了?

    首先,你拍的要漂亮,还不能太露骨。

    如果试卷里夸的太恶心,很可能会引起反效果,到时候取仕取不成,小命可能也要没了。

    这还是其一,另外主要的,你还得有真才实学。

    就比如,先猛夸一通,朝廷在西南开办社学,并颁行有功名者到西南讲学两年优先补缺的政策,如何如何有先见之明。

    然后话锋一转,说这政策有个小瑕疵,提几句有建设性的意见,说说自己能让人眼前一亮的看法。

    试卷上要是能做到这些,取个金榜进士出身就没跑了。

    可这也就能让你上金榜,要是被钦点为状元、榜眼、探花这种前三甲,首先个人能力要真的强,起码纸上谈兵的功夫,不能比赵括弱。

    其次,还得会来事儿,会说话。

    ......

    贡生们在争论,朝里也没闲着。

    朱由校只知道这是自己登基后第一回殿试,甭管是不是懒,也甭管想不想去,为了显示出对殿试的重视,也要硬着头皮答应下来。

    当然,最开始朱由校是没想到会这么麻烦的。

    再一听考殿试那天,皇帝要端坐在龙椅上一动不动,朱由校顿生后悔,当时就有点后悔。

    后来满怀希冀的一问,殿试至少要特么三个时辰,朱由校就变成苦瓜脸了!

    三个时辰,就是后世的六个小时,整整半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