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bu小说网 > > 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 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第429节
    山西总督办关于晋商的查案,他们直接得到一个讯号,接下来皇帝可能要针对晋商群体有大动作了。

    要不然今日叫他们来听这些,难道是闲着没事儿干?

    其实与其说晋商,倒不如直接说商人。

    这些人无论做的再大,其地位上也远不及朝廷命官。

    甚至可以说,自明初以来,商人都是没有任何独立地位的。

    要想做的长久,不被各方势力吃的骨头渣子都不剩,那就必须要有一个甚至多个强有力的靠山。

    所以,这时候体量大的大商人无非两种。

    一种是官商,依附于地方乃至朝堂,各级官吏以供行使便利的商人。

    还有一种,便是自天启元年开始逐步发展起来的皇商。

    这种商人存在的意义,就是给当今皇帝赚银子。

    当然,发展皇商除赚银子以外最终的意图,也只有上头这位心里才明白。

    至于晋商,就是典型的官商。

    他们的后台就是山西本地各级官吏,甚至是朝廷上山西籍的各位大员。

    眼下晋商一抱成团,导致了山西无皇商的局面。

    其实身在内阁的众人,对政治形势一目了然,心里都明白,皇帝早晚都要收拾晋商。

    口实可能不同,但最终目的一样。

    皇商斗不过已经形成体量的晋商,那么皇帝就会堂而皇之的插手,以形成绝对碾压之势。

    要知道,再高的靠山,也不会比天高。

    果不其然,朱由校越是看,脸色越是难看,甚至看到最后,直接将奏疏一把扔到了地上。

    随着纸张散落在殿的声音传来,众阁老都是连忙跪下,瑟瑟发抖。

    “哼!”

    “这些晋商,在战时哄抬粮价也就算了,居然还向西虏察哈尔提供物资和官军的信息!”

    “粮食,铁器,马匹,布帛…,官军买时他们推三阻四,千难万难,可转手高价卖给西虏,倒是什么难处都没有了!”

    “陛下息怒…”魏广微带领众臣呼完,也道:

    “陛下所言甚是,晋商通虏卖国,臣正打算今日将此事奏闻陛下。”

    朱由校深呼几口气,侧目问道:

    “阁老打算怎么处理?”

    “晋商通虏乱国,在地方上哄抬粮价,罪无可赦,臣以为,该将此事交予东厂查办!”

    此话一出,养心殿其余的内阁大学士们面面相觑。

    其中有两人,更是面色犯难,这魏广微乃河南籍官员,说出这种话来倒是一身轻。

    可他们两个山西籍的阁臣,就算与此事毫无干系,这事说下去,在地方上也不好听。

    正想着,朱由校斜视过来,淡淡问道:

    “胡士广、许为京,两位爱卿以为呢?”

    第五百七十九章:阁辅下京

    两人闻言,连忙趴在地上。

    胡士广道:“臣、臣赞同首辅的意思!”

    许为京急的满头大汗,心里更是害怕,忙道:“臣也一样!晋商乱国,该办!”

    两名内阁中的山西籍官员都这么说了,其他人更不会为别人的利益出头,这次讨论的基调也就算定下来了。

    朱由校点头,转身道:

    “既然内阁无异议,就照此下旨吧。”

    “对了,二位爱卿是山西籍官员,回乡办事也能得心应手,惩办晋商一事,就由胡爱卿牵头,许爱卿协同办理吧!”

    “这…”

    胡士广和许为京对视一眼,皇帝这是杀人诛心啊!

    可事到如今,不办也不行了,依这位皇帝的脾性来看,老老实实把晋商们办了,倒还好说。

    可你要是敢拒绝,甚至是下去后搞什么花样,最后死的可能比晋商还要惨。

    叶向高、杨涟都是自诩聪明之辈,也没死几年。

    “怎么,有难处?”朱由校笑了笑道:“有难处可以同朕说,朕能帮一定帮。”

    胡士广连忙说道:“没有、没有难处!”

    许为京垂头说道:“是…,臣方才只是在想,晋商们殊为可恨,臣怎么会有这样的同乡…”

    朱由校点头道:“如此便好,此事刻不容缓,二位爱卿即刻出京前往山西吧。”

    “朕在京师,等着二位回来的好消息!”

    皇帝下了逐客令,两人也不愿再多待,都是揖身告退。

    胡士广和许为京自出养心殿后,只顾垂头向前,连续转了好几个弯,才是缓步松了口气。

    “胡阁老,怎么办?”许为京擦了擦额上的热汗,亦步亦趋跟在后面。

    胡士广一屁股坐在地上,道:

    “我怎么知道?”

    “皇帝要办晋商,你我同为山西籍大臣,就算这次不离京主办,也落不着咱们的好儿。”

    “这下可好,陛下一句话,咱们居然成了主办和协办!”

    “是啊,到底该怎么办?”

    “怕是山西地方上的官员,要烦死咱们两个,厂卫也会紧盯着你我,稍有差池,就是万劫不复啊!”

    许为京也坐在他身旁,脸上又惊又怕,不断甩衣袖扇风,额上的汗珠却是越来越多。

    两个人平日也是明争暗斗,但现在因为同籍而出,却成了一根绳上的蚂蚱。

    至于怎么办,谁心里都没谱。

    可一件事是定了的,这次下去,不办死晋商,自己就要死。

    ......

    京师各门贴出了关于晋商通虏祸国的告示,但这并没有丝毫影响到京师的平静和繁华。

    山西,太原。

    官道上远远走来两个人,前面一个穿了件显然不是他自己的肥大长衫,人几乎都被埋在里面,却迈着洒脱的步子。

    后面跟着的那个短打扮的佣工,可就没有这样轻松。

    他一脸菜色,眼窝深陷,正扛着一袋米亦步亦趋地跟着,身子摇摇晃晃。

    忽然,佣工一翻肩膀,把米袋放在路边,大口大口地喘着气,大汗淋漓。

    “你怎么又歇下来了!”穿长衫的立即跳脚大声喝骂。

    “实在对不住,让小人再歇口气吧。”佣工没敢多说,只是低声下气地道。

    “歇口气!?”

    “这样干活,什么时候能把米都扛到铺子里去?”谁想,一听这话,穿长衫的叫的更凶。

    这般嗓门,也招得不少街上行人围上来看热闹。

    一队官差停住脚步,其中一个高大的差头分开众人,皱着眉头问道:

    “怎么在官道上生事?”

    瘦骨嶙峋的佣工就怕这个场面,闹大了自己只怕连这碗饭也要丢了。

    官差们看见,这人身子单薄的就像快木板,也是有些于心不忍,正想替他说句好话。

    却听那佣工抢着说道:“小人不好,都是小人不好,误了掌柜的事…”

    穿长衫的瞪了一眼,没好气儿道:

    “没力气就别拿这份钱!”

    转头,冲官差们说笑着道:“差爷,正好你们到了,来给评评理。”

    “我家掌柜雇他扛米,可他倒好,三步一停,五步一歇,一顿饭功夫,没走出半里路。”

    “差爷,我们可是榆次常氏的米铺,买主都是有钱有势的,哪能等他呢?”

    本来差头是想替佣工说句话,可一听是榆次常氏的米,心里顿时犯了嘀咕。

    他上下看了一眼佣工,道:

    “你也是个汉子,这米袋我看不过六、七十斤的重量,就这么吃劲儿?”

    佣工虽说没想着官府能替自己出头,可看见官差听榆次常氏的名头缩了,心中还是不免一阵的失落。

    这时,人群传出一阵的惊讶议论声。

    却是两名穿着官服的官员从这路过,看官服上的补子,官阶还不能低了。

    这两人,正是奉旨下来查办晋商的两名内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胡士广、文华殿大学士许为京。

    两人骑在马上,看了这一幕,本不想管,听了佣工扛的是榆次常氏的米袋,这才驻足。

    榆次常氏为晋中富商,是这次要惩办的晋商之一。

    民间盛传,常氏有资产百数十万两,该族原系山西太谷县人,弘治十三年迁居榆次县车辋村刘家寨。

    家传八世时,以大旱之年囤积粮食发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