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bu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二战全景纪实 > 第91章
    5月12日,英、法、波兰和挪威四国共出动25万人的优势兵力对纳尔维克发起强大攻击,经过15天的苦战,终于夺取该城市。

    这时西欧战局恶化,德军已攻入比利时、荷兰和法国北部,英法近40万大军被包围在敦刻尔克。英法决定把优势兵力集中到法国战区,因而决定将纳尔维克港口予以破坏后放弃。6月7日,英法远征军撤出纳尔维克,挪威国王哈康七世与政府成员一起乘英国巡洋舰“得文郡号”撤退到伦敦,在那里组成了流亡政府,并与英法结成了盟国。

    6月8日,德军重新夺回纳尔维克,2天后完全占领了挪威。

    吉斯林政府并没有得到德国主子的欢心。德国驻挪威大使布劳尔拒不承认吉斯林政府,他在大使馆门前布下岗哨,严禁吉斯林出入。德军总司令法尔肯霍斯特将军也宣布不再支持他。4月15日吉斯林被免职,转而出任主管复员工作的长官。其职权被德国派出的“挪威占领区德国专员”特波文取代,直到1942年德国才重新恢复其首相职位。德国战败后,吉斯林以叛国罪被挪威判处死刑,他的名字被作为卖国贼的代名词,遗臭万年。

    挪威落到了德军的手中,它保障了德铁矿砂供应通道的安全,为德国海军打开了通往北海和大西洋的大门,使德国空军基地与英国之间的距离缩短了几百英里,为未来的英德空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此时,德军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

    希特勒的铁蹄已经蹂躏了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并越过险峻的阿登山脉,进入法国境内,逼近英国本土。在德军咄咄逼人、势如破竹的气势下,英法联军节节败退,溃不成军,正向敦刻尔克沿海地区聚集。

    前线战败的报告不断传到英国,国内各阶层人民情绪激昂,坚决要求抵抗德军的侵略。政府内部出现了一场深刻的骚动,反对党强烈要求下院对战争形势问题举行辩论。因此,在5月7日开始的两天辩论中,不论是执政党还是反对党,都以非常严酷和激愤的态度攻击政府,特别是针对张伯伦首相的攻击更甚。有人说:“看在上帝的面上,走吧!”前首相劳合·乔治也说:“我庄严地声明,首相应该以身作则,首先作出牺牲。因为在这次战争中,没有比首相牺牲自己的职位,更能对胜利作出贡献的了。”

    推行绥靖政策的张伯伦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早在1938年,德国法西斯的坦克、飞机、大炮和如蝗虫般的步兵扫荡欧洲时,没有当权的丘吉尔曾告诉人们,德军的下一个目标也许是英国。然而,当时任英国首相的张伯伦并不认为这是正确的,他把希望和平的美意寄托于纸上。

    1938年9月14日,张伯伦第一次赶到德国,向希特勒乞求不要进攻英国。希特勒满足了张伯伦的请求。就在张伯伦回到首相官邸,高兴劲尚未消失之时,德国已把英国作为眼中钉、肉中刺了。

    张伯伦匆匆忙忙地再次赶到德国。希特勒在戈德斯贝格接见了张伯伦。吃了德国人的定心丸,张伯伦的心稍稍平静了些。9月20日,他第三次赶往德国拜访希特勒,再次乞求希特勒,希望希特勒与英国政府签订《英德和平宣言》。最后希特勒同意了。张伯伦从这一纸空文中,深深感谢希特勒的诚意。

    张伯伦回到英国后,趾高气扬地向全国公民宣称:“……《英德和平宣言》的正式签订,乃是我们两国人民永远再不彼此进行战争这一愿望的象征……我相信,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我要求同胞们应该去安然地睡觉,战争决不会延伸到英国……”

    张伯伦哪里知道,正是在他处于和平幻觉时,希特勒却凭借《英德和平宣言》这张废纸的掩护,加速了对英国的战争准备。

    历史果真给张伯伦开了一个莫大的玩笑,慕尼黑协定的墨迹未干,希特勒就在1939年3月鲸吞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而且马上又提出波兰问题。就这样,要求一个接着一个地被满足,新的要求又一个接着一个地提出来,希特勒欲壑难填。

    1939年春天,张伯伦开始对政策作了调整。在国内,他宣布重整军备,实行义务兵役制,增加军事拨款,建立适应欧洲大陆作战的远征军。在国外,他同法国正式结成了军事联盟,并对波兰、罗马尼亚、希腊、荷兰、丹麦、瑞士等国提出安全保证,力图形成一个对德包围圈,制止德国的侵略。但是此术已无回天之力,可怕的战争在步步逼近。

    ---------------

    4.激战北欧(4)

    ---------------

    面对国内一片埋怨声,张伯伦于1940年5月10日下午6时,向英王乔治六世递交了“引咎辞职”的辞呈。半个小时后,66岁高龄、已经10多年没有在政府部门任职的丘吉尔被召见入宫。国王以一种锐利和奇妙的眼光注视了一会儿丘吉尔,然后对他说:“你知道不知道为什么我找你来?”丘吉尔顺着他的情绪回答道:“陛下,我简直想不出为什么。”国王笑着说:“我要请你组织政府。”丘吉尔立即表示愿意遵命。当晚10点,他就把5人内阁的名单呈交给国王。

    这样,以丘吉尔为首的战时内阁便宣告成立。

    丘吉尔在大敌当前的严重关头,临危受命。5月13日,新首相在下院发表了施政演讲,宣布了新政府的政策。丘吉尔说:“我没有别的,我只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贡献给大家。你们问:我们的政策是什么?我说:我们的政策就是用上帝所能给予我们的全部能力和全部力量,在海上、陆地和空中进行战争;同一个在邪恶悲惨的人类罪恶史上还从来没有见过的穷凶极恶的暴政进行战争。这就是我们的政策。你们问: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无论多么恐怖也要去争取胜利;没有胜利就没有大英帝国的存在,就没有大英帝国所代表的一切,也就没有促使人类朝着目标前进的那种时代要求和动力。我满怀兴奋和希望担负起我的工作。我深信,人们不会让我们的事业遭到失败。在这个时候,我觉得我有权力要求大家的支持。我说:起来,让我们把力量团结起来,共同前进!”丘吉尔这种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英国人民,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投身到反法西斯的伟大斗争中去。

    温斯顿·丘吉尔是英国现代史上一位极负盛名的政治家。青年时代,他就立志致力于政治事业。1905年,31岁的丘吉尔担任了殖民地事务部次官这一政府高级职务,开始了他的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政治生涯。此后,他的职位不断提升,影响越来越大,先后担任了贸易大臣、内政大臣、海军大臣、军需大臣、殖民大臣、财政大臣,并两度出任英国首相。丘吉尔在1918—1921年任陆军大臣和空军大臣期间,曾积极策划武装干涉苏联,叫嚣要把十月革命产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里。丘吉尔自1929年卸任财政大臣。1932年间,有人告诉斯大林,丘吉尔完蛋了,已是强弩之末了。斯大林没有苟同。他预言:“只要英国人再遇上麻烦,他们也许还需要这匹老战马。”1939年丘吉尔重返海军部,但被排斥在内阁之外。这期间,他没有按照惯例退休,而是以一个记者、作家和画家特有的敏锐洞察力来关注世界历史的风云变幻;以一个历史学家和一次大战参加者所具有的丰富经验来对政府的政策提出有益的批评和建议,因此,他成为一个声望很高的下院“后座议员”。

    1932年夏,丘吉尔访问巴伐利亚,看到一群群渴望为国牺牲的德国青年正情绪高昂地在大街上游行,他感到德国“战争意识”的重新抬头,并为此惴惴不安。1933年,希特勒上台。丘吉尔清醒地认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可怕信号就要出现了”。他马上在下院发表演讲,指出:“德国要求军备平等,陆军与海军的编制平等……这是最危险的要求。只要德国的怨恨与不满尚未消除,还抱着我们不愿看到过的那种情绪时,就可能获得与其他邻国完全相等的军事力量,那么可以肯定,我们自己也将面临指日可待的欧洲大战的重新爆发。”

    1936年,希特勒出兵占领了莱茵非军事区,同年,与日本、意大利正式结成法西斯联盟。1937年,他召集了海陆空三军最高将领参加的秘密会议,把战争定为国策,并命令他们做好战争准备。这一切使丘吉尔深为忧虑。他说:“我们的国防实力、尤其是空军实力不够充实,不足以保证陛下忠实臣民的和平、安全和自由。要拯救英国,就必须迅速地、大规模地把英国重新武装起来”,“必须再一次联合欧洲一切力量来约束、抑制、必要时挫败德国的霸权。”但是丘吉尔的忧虑和建议没有引起政府的重视,他们继续坚持以裁减军备寻求“安全”的外交政策。

    在不会有战争的思想指导下,英国完全笼罩在一派和平的气氛之中。1933年,牛津大学俱乐部的学生还通过了一项“本院决不为国王和祖国而战”的决议,代表了英国所存在的那种缺乏远见、盲目乐观的思想情绪。

    丘吉尔对此更加着急,他说:“我在国家生死存亡的问题上有着深信不移的看法,但我又不能使议会和全国人民重视我的警告,我提出的证据又不能使他们信服并从而采取行动,这是我一生中最痛苦的事情。”他冒着被称为“战争贩子”、“恐怖分子”的罪名,到处大声疾呼,批评国内存在的这种浓厚的和平主义情绪,多次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我们的目的就是要一心一意地避免另一次大战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