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bu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诸葛亮大传 > 第1章
    《诸葛亮大传》

    作者:朱大渭

    声明:本书由奇书网()自网络收集整理制作,版权归原作者和出版社所有,下载后请在24小时内删除.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

    第1节:引言(1)

    引言

    千百年来,诸葛亮的形象通过各种传播媒体走进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

    湖北古隆中,奉节白帝城,成都武侯祠,岐山五丈原,勉县定军山……诸多历史遗迹以自己的存在,向人们默默地讲述着诸葛亮一生中各个历史时期的故事。

    一部《三国演义》,使诸葛亮的大名传遍了祖国的神州大地。

    马连良的传统京剧《借东风》、《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倾倒了大江南北一代又一代的戏迷,"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得城外乱纷纷"……那典雅的唱词,优美的唱腔,传神的表演,已成为京剧艺术的经典。

    《三国演义》连环画,伴随着几代人从童年走到少年,从少年走到青年。

    《三国演义》电视剧,陪伴着亿万家庭度过丰富多彩的夜晚。

    《三国演义》的电子游戏,使得许多青少年如醉如痴。

    这一切,使得诸葛亮成为一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

    然而我们还是要问:您真正了解和认识诸葛亮吗?您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和认识诸葛亮的?

    这个问题并非唐突,更不多余,因为一些记载和传闻,可能会把您对诸葛亮的了解和认识引向歧途。

    《仙鉴》中记载了诸葛亮拜师学艺的故事:诸葛亮经司马徽引见,到灵山酆公玖那里学习《三才秘箓》、《兵法阵图》、《孤虚相旺》等书。百日后学成,酆公玖要他以自己所学辅佐汉室之胄刘备,并告诉他:"羽(关羽)是解梁老龙,飞(张飞)是涿州玄豹,云(赵云)乃长山巨蟒,竺(麋竺)乃东海寿麋,其后犹有襄阳凤雏(庞统),长沙虎母(黄忠),西凉驹子(马超),天水小龙(姜维),皆子之良佐使也。"又对他说:"南郡武当山上有二十七峰,三十二岩,二十四涧,峰最高者曰天柱、紫霄,二峰间有异人曰北极教主,有琅书、金简、玉册、灵符,皆六甲秘文,五行道法,吾子仅习兵阵,不喻神通,终为左道所困。"于是领诸葛亮到武当山拜见北极教主。开始,北极教主只让诸葛亮担柴汲水,采黄精度日,很长时间以后,才教他道术。诸葛亮学成后下山,至灵山,酆公玖已北回复命,再寻北极教主亦不在。只听得山头风雷轰轰,如万千人语,始悟神人指点,自负不凡。诸葛亮大传引言

    上面记述的是神化了的诸葛亮。

    《三国演义》写了一段诸葛亮"空城计"的故事:当街亭失守后,司马懿引十五万大军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杀来。时诸葛亮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名军士,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下二千五百名军士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诸葛亮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杀来。诸葛亮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诸葛亮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却说司马懿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不敢前进,急报司马懿。司马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诸葛亮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名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毕大疑,便命后军做前军,前军做后军,望北山路而退。

    上述空城腿敌之事是虚构的,反映的是艺术化的诸葛亮。

    在今天的云南西双版纳,流传着一个关于诸葛亮帽子的故事。

    诸葛亮南征到傣族地区,聪明的傣族青年岩肯发现诸葛亮每做一件事情之前,都要用鹅毛扇敲敲帽子,然后定出奇妙的计策,仿佛帽子里藏着无穷的智慧。于是,岩肯试探地问:"丞相,能把你头上的帽子留给我作纪念吗?"诸葛亮想了想,说:"好吧。"他摘下帽子,把几张小绸子条塞在帽子里,叮嘱道:"以后你们再遇到什么困难,就在帽子里拿出绸子条看看,那里面有战胜困难的法宝。"

    第2节:引言(2)

    过了许多年,傣家的人口越来越多,大家都挤在江边又低又矮又潮湿的小草棚里过日子,天气渐渐热起来了,太阳一出,晒得草棚像蒸笼一样,很多人受不住闷热病倒了。没过多久,整个坝子都笼罩上一层可怕的瘴气,夺走了成百上千傣族人的生命。

    就在这危难的关头,岩肯忽然想起了诸葛亮临走时留下的话,他急忙找来那顶帽子,从里面掏出一条绸条,只见那上面写着:"想命长,水冲凉;草棚矮,住高房。"聪明的岩肯拍拍头说:"对呀!只有常洗澡才不会生病,住上高房才通风。洗澡倒还容易,可是高房谁也没有见过,怎样盖呢?"他赶快找了九十九位老师傅,商量了九十九天,最后大家商定按照诸葛亮帽子的样式盖。因为那帽子是智慧的象征,住进那样的高房,傣族人会变得聪明起来。又过了九十九天,家家都盖起了和诸葛亮帽子一样的高房子,人们住进去又通风又凉爽。再加上人人都养成了常洗澡、爱干净的好习惯,很快就赶跑了瘴气,战胜了病魔。大家在洗澡时还泼水表示欢乐。据说傣族"泼水节"就是从那时开始,一直传到了今天。

    傣家流传的故事反映的,是民间所认同的"人神合一"理想化了的诸葛亮。

    在古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学者眼中,诸葛亮又是"王道"、"霸道"或二者兼而行之的代表人物。《康熙起居注》记载了康熙十六年(1677)四月康熙帝与陈廷敬的一段对话。当时,陈廷敬正给康熙帝讲述伊尹辅佐商汤的历史。当讲到"伊尹之在有莘,诸葛亮之在隆中,惟其处而无求,所以出而能任"时,康熙帝问:"诸葛亮可比伊尹否?"陈廷敬答:"此一章书是论人臣出处之正,三代以下,亮之出处最正,所以比之伊尹。"康熙帝又问:"伊尹圣之任者也,以其君为尧舜之君,亮能之否?"陈廷敬说:"先儒谓亮有王佐之才,亮虽不及伊尹,然其学术亦自正大,后世如此等人才诚不易得,但其所遇之时势不同,所以成功不及伊尹。"康熙帝认为陈廷敬说得很对。唐代名相裴度称诸葛亮辅蜀汉为:"尚父(吕望)佐周,阿衡(伊尹)佐商,兼齐管、晏,总汉萧、张。"清雍正帝的弟弟允礼《沔县诸葛武侯祠》诗说:"遭逢鱼水自南阳,将相才兼管乐长。"伊尹、吕望被儒家尊为实行仁义"王道"的先驱,管仲、乐毅的治国用兵被认为是功利"霸道"的典型。以诸葛亮与之相比,这是把诸葛亮政治伦理化了。

    北魏崔浩辅佐少数族拓跋氏,统一中原,以正统自居,故以蜀汉为"僭伪"、"边夷",因而把诸葛亮比做西汉初年割据南方的赵佗。这是因政治偏见被贬低了的诸葛亮。

    《全唐诗》卷五六○收录了唐人薛能的《筹笔驿》诗,全诗对诸葛亮几乎全持否定态度。他的诗说:

    葛相终宜马革还,未开天意便开山。

    生欺仲达徒增气,死见王阳合厚颜。

    流运有功终是扰,阴符多术得非奸。

    当初若欲酬三顾,何不无为似有鳏。

    诗中"王阳"当作"王朗"。大意是说:诸葛亮不明天意便出山帮助刘备,活该战死。活着时把司马懿逼成那样也是徒劳,死后还得厚着脸皮去见被他痛斥过的王朗。发明的木牛流马用于战争却侵扰了百姓,还是一个行奸诈之术的人。他要想酬谢刘备三顾茅庐的殷勤之意,就应该像古代的舜那样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薛能对诸葛亮狂妄的攻击,轻率的否定,是对诸葛亮的丑化。

    对诸葛亮的神化、艺术化、理想化、政治伦理化、贬低、丑化,都无助于我们对他进行真实的、全面的、深入的了解。

    只有去掉对诸葛亮神化的光环,撩开对诸葛亮艺术化的轻纱,走出对诸葛亮理想化的幻影,抛开对诸葛亮政治伦理化的标准,摒弃对诸葛亮贬低、丑化的轻率和狂妄态度,我们才能全面地了解和认识真实的诸葛亮。

    有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千个人的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哈姆雷特是个艺术形象。

    但是,一千个人的心目中不应有一千个诸葛亮,因为诸葛亮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历史人物。

    第3节:引言(3)

    为了给人们一个真实的诸葛亮,历代史学家付出了艰苦的劳动。

    晋人陈寿的《三国志》记录了大量有关诸葛亮事迹的真实材料。

    南朝刘宋人裴松之对《三国志》做了许多有益的补注。

    此后历代学者特别是清代的史学家,对三国时代的材料又进行了考证、整理、爬疏、补遗。

    新中国的史学工作者对诸葛亮的研究更是成就斐然,且不说那数量众多的研究论文,{奇书手机电子书网}也不说那雨后春笋般的实地考察和地下发掘报告,单看那些研究诸葛亮的传记,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然而还有遗憾。

    作一个蹩脚的比喻(任何比喻都是蹩脚的):

    对诸葛亮荒诞的神化、浪漫的艺术化、尽善尽美的理想化、陈腐的政治伦理化,都是一幅幅介于似与不似之间、水平高低不等的诸葛亮的画像;

    对诸葛亮的真实记载、严肃研究,可以视为是一张张诸葛亮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