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bu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诸葛亮大传 > 第8章
    宋忠、司马徽学问注重现实的风格自然会受到这些人的青睐,这反过来又会加重荆州学派的学以致用的现实色彩。而且荆州学派注重新解,不囿于成说的学风,对学人们步入仕途,适应政治变革的需要颇为有利。

    司马徽治学约简、学以致用的学风,对诸葛亮是有深刻影响的。历史记载诸葛亮读书,不是"务于精熟",而是"独观其大略"。这不能理解为诸葛亮读书粗疏,而是说明了他在读书时比一般人多花了分析综合,从中抽象出最本质的东西的功夫。这种提纲挈领化繁为简的本事,正是诸葛亮把治学约简的学风用于读书的最好说明。诸葛亮读书注重领会精神实质,正是出于思考、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因为只有最普遍、最抽象的道理,对理解现实具体问题才有理论的指导意义。诸葛亮的《论诸子》,很能体现他学以致用的现实主义风格:

    老子长于养性,不可以临危难。商鞅长于理法,不可以从教化。苏、张长于驰辞,不可以结盟誓。白起长于攻取,不可以广众。子胥长于图敌,不可以谋身。尾生长于守信,不可以应变。王嘉长于遇明君,不可以事暗主。许子将长于明臧否,不可以养人物。此任长之术者也。

    在这里,诸葛亮对各家理论与经验的评判,完全是以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来分其短长的。

    向同辈朋友学习,是诸葛亮获得知识、增进学业的又一途径。诸葛亮在荆州有许多同学好友,最著名者有博陵人崔州平,颍川人徐庶、石韬,汝南人孟建,襄阳人庞统、马良等。崔州平是簪缨官宦子弟。庞统是襄阳名人,史称他"雅好人流,经学思谋,于时荆、楚谓之高俊"。马良亦以才学显名乡里,是马氏兄弟五人中才学最高者。因其眉间有白毛,所以乡里有一首谚语说:"马氏五常,白眉最良。"孟建、石韬、徐庶都曾与诸葛亮游学于荆州。特别是徐庶,出身贫寒,少好任侠击剑,曾因为人报仇而被捉受辱,此后便决心弃绝刀戟,折节学问,终于"听习经业,义理精熟",后来在荆州一见到刘备,便受到刘备的器重。可见诸葛亮的朋友,都是些学有所成、才华出众的青年。诸葛亮隆中隐居时,仍和他们经常来往,一起交流思想,切磋学问,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后来,诸葛亮在回忆这段往事时还不无感慨地说:"昔初交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元直,勤见启诲。"

    向书本学习,向师友学习,向社会学习,诸葛亮以极大的努力通过各种途径汲取着一切可能学到的知识。

    然而,诸葛亮并不想做一个学富五车的学者,不想当皓首穷经的儒生。他有更加远大的志向。他有更高的人生目标追求。

    第16节:第二章十年砥砺(10)

    第三节待时高歌《梁父吟》

    月落星稀,东方渐渐发亮,晨曦微露,引来雄鸡长鸣。晶莹的露珠挂在草尖,霭霭晨雾从山中腾起,将这山、这石、这草、这木罩得朦朦胧胧。隆中山村的每个黎明都是这样富有诗意。

    在隆中山的对面,乐山东端的山脚处,有一块突兀而起的岩石,它傍山临涧,面对隆中山口,像一座天然的舞台。人们经常能听见从这里传出来的诸葛亮的歌声: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

    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冢?田疆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理。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这首古歌词的内容,大致是讲在春秋时代,齐景公的三个权臣,被齐相国晏婴用计杀死的故事。很长时间以来,这委婉哀伤的曲调,这如泣如诉的歌词,这雄浑深沉的嗓音,日复一日地在这山中重复着。人们渐渐知道,这首歌名叫《梁父吟》,是流传在齐鲁梁父山一带的挽歌。歌是齐鲁的歌,曲是齐鲁的曲,事是齐鲁的事,唱歌者又是齐鲁的人。于是人们纷纷猜测,这个齐鲁来的小伙子,又在怀念他的家乡了。

    ……

    第四节鱼求水以生,水求鱼以活

    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常常把自己比作春秋战国时的管仲、乐毅。这个比喻像一个哑谜,弄得后来一些人大惑不解。

    管仲何许人也?管仲是春秋时齐人,那时的齐国政治相当混乱。齐襄公是个无道昏君,他为了与鲁桓公的夫人通奸,将鲁桓公杀死。不但如此,他还多次诛杀无辜,欺辱大臣,长期沉溺于女色。一些有识之士看出齐国的政治早晚要出乱子,管仲的好朋友鲍叔牙就说过:"君使民慢,乱将作矣。"《左传·庄公八年》。为了避乱,鲍叔牙便奉齐国公子小白出奔莒国。管仲也看到了这一点,便和召忽一起辅佐另一个公子纠出奔鲁国。鲍叔牙辅佐的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是一个有见识有作为的君主。而管仲辅佐的纠,才能比不过小白,所以在继承齐国王位这个问题上,小白战胜了纠。西晋人张辅在论二人优劣时说:

    管仲不若鲍叔。鲍叔知所奉,知所投,管仲奉主而不能济,所奔又非济事之国,三归反坫,皆鲍不为。

    看了这段议论,人们不能不想,管仲奉主而不能济,所奔又非济事之国,而诸葛亮择主谨慎明智,所建功业甚多。诸葛亮与管仲之间,有什么可比性呢?

    再看看乐毅。乐毅是战国时中山国人,赵武灵王灭中山,乐毅入赵。赵国发生动乱,乐毅又离开赵国进入魏国。后来,乐毅作为使臣出使燕国,受到燕昭王的礼遇,于是便背魏入燕。燕昭王死,新即位的惠王不信任乐毅,乐毅又离开燕国投奔赵国。乐毅像住店一样轻易去就于几个国家,而诸葛亮则不同,他不轻易择主,一旦选中他理想中的明主,便兢兢业业,始终如一。在有些人看来,诸葛亮与乐毅的区别还不仅于此。西晋人张辅《名士优劣论》比较诸葛亮与乐毅时说:

    乐毅诸葛孔明之优劣,或以毅相弱燕,合五国之兵,以破强齐,雪君王之耻,围城而不急攻,将令道穷而义服,此则仁者之师,莫不谓毅为优。余以为五国之兵,共攻一齐,不足为强;大战济西,伏尸流血,不足为仁。夫孔明包文武之德,刘玄德以知人之明,屡造其庐,谘以济世,奇策泉涌,智谋纵横,遂东说孙权,北抗大魏,以乘胜之师,翼佐取蜀。及玄德临终,禅登大位,在扰攘之际,立童蒙之主,设官分职,班叙众才,文以宁内,武以折冲,然后布其恩泽于中国之民。其行军也,路不拾遗,毫毛不犯,勋业垂济而陨。观其遗文,谋谟弘远,雅规恢廓,己有功则让于下,下有阙则躬自咎,见善则迁,纳谏则改,故声烈振于遐迩也。孟子曰:"闻伯夷之风,贪夫廉。"余以为睹孔明之忠,奸臣立节矣。殆将与伊、吕争俦,岂徙乐毅为伍哉!

    ……

    第五节规划三分

    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全国政治军事局势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

    第17节:第二章十年砥砺(11)

    在江东地区,孙策赶跑扬州刺史刘繇以后,继续向东南发展。他将严白虎、王晟等地方武装逐一消灭,又进一步占领了会稽(治今浙江绍兴)、吴郡(治今江苏苏州)等江东要地。建安四年(199),孙策开始向西北拓展势力。首当其冲的是庐江郡(治今安徽庐江西南),当时任庐江太守的人名叫刘勋。孙策为了削弱刘勋的势力,极力怂恿他攻打上缭(治今江西修水东南)。他派人给刘勋送去很多珠宝和细布,并对刘勋说:"上缭甚富庶,愿君伐之,请出兵以为援。"刘勋听了大喜,不顾部属的劝阻,倾巢出动攻伐上缭。孙策一面派堂兄孙贲等屯兵彭泽,以阻断刘勋的归路,一面亲自率兵端了他的老窝。刘勋在回军途中战败后,率残兵北投曹操。

    同年十二月,孙策进伐黄祖,在沙羡(治今湖北武昌西)大破黄祖。紧接着,孙策又带兵征豫章。此时,华歆任豫章(治今江西南昌)太守。孙策率大兵屯驻在离豫章南昌县数十里远的椒丘,派虞翻前去劝降。虞翻见华歆后说:"孙讨逆(指孙策)智略超世,用兵如神,前走刘扬州(指刘繇),君所亲见,南定鄙郡(指会稽),亦君所闻也。今欲守孤城,自料资粮,已知不足,不早为计,悔无及也。"华歆听罢,立即答道:"久在江表,常欲北归;孙会稽来,吾便去也"。当夜,华歆便命人写下降书,第二天一早便派人送去孙策营中。孙策又兵不血刃占领豫章。

    建安五年夏,孙策再次西击黄祖。此时,原广陵太守陈登乘孙策西征,招诱严白虎余党图谋起事。孙策回军欲进击陈登,兵至丹徒(治今江苏镇江东南),驻兵待粮。一次,孙策外出打猎,恰逢被他杀死的吴郡太守许贡的宾客,这个宾客为主人报仇,用暗箭射中孙策面颊。孙策伤势很重,生命垂危,便把谋士张昭等人叫来,对他们说:"中国方乱,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又把弟弟孙权叫过来,将自己的印绶带在他的身上,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孙策的意思很明显,要孙权继承他的事业,在众臣的辅佐下,保住江东。

    孙策死后,张昭等率领僚属,拥立孙权上表朝廷,下移属城,使中外将校,各奉其职。不久,周瑜也赶回赴丧,以中护军之职与张昭共掌众事。在周瑜的推荐下,孙权接见了鲁肃,与之相谈,甚是投机。